
- 收藏
- 加入书签
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建议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用语的正确运用对于留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但又往往被忽视的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会和运用汉语礼貌用语。本文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中外礼貌用语的差异,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礼貌用语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旨在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提升交际能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礼貌用语;教学
前言:
在教授对外汉语时,强调礼貌用语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文环境,还能让他们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含义。明确礼貌用户学习的必要性,通开发更具针对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体会和掌握礼貌用语的运用,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出尊重和友好,促进有效沟通。
1.礼貌用语的重要性
礼貌用语的学习和运用是语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语言的表达,更关乎文化的传递和个人形象的塑造。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可以显著提升沟通的质量,建立起正面的人际关系,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礼貌用语的运用跨越了简单的言语交流,它涉及到了语境的理解、文化背景的认识以及情感的表达[1]。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掌握礼貌用语是一种必要的语言技能,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新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此外,适当的礼貌用语还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在交际中避免尴尬和误解,建立积极的社会形象。
2.中外礼貌用语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深入探讨并明确中西礼貌用语之间的差异,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礼貌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礼貌的定义和表达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询问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或家庭情况被视为关心和友好的表现,而在许多西方文化中,这可能被视为侵犯个人隐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语言使用和交际习惯。例如,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表达,而东方文化更注重含蓄和委婉。这些心理倾向的不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为直接与间接、明确与含糊等差异。
3.常见类型礼貌用语的教学策略
3.1称谓语教学
对所学礼貌用语进行分类整理和扩展,帮助学生建立更系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各种礼貌用语。通过对比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每种表达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细微差别[2]。例如,亲属称谓语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在汉语中,每一种家庭成员都有明确的称呼,这些称谓不仅表明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还往往蕴含着年龄和辈分的信息。例如,在公司中,人们习惯使用“经理”、“总监”等职务作为称谓,这不仅表明了对方的职位,也是对其职业地位的认可。在日常生活中,“老”字的使用显示了对年长者的敬意,如“老师”即是对教师职业的尊称,也是对年长者的尊敬。正确使用社交称谓语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实际交际中更加得体地表达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2招呼语教学
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体现。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背景,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和学习习惯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礼貌用语与其母语中礼貌用语的异同,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问候型招呼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除了基本的“你好”和“早上好”,还有更多表达关心的问候语,如“最近怎么样?”这些问候语虽然简单,但能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交流氛围。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的招呼语是进入汉语交际的入门关键。询问型招呼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交际方式,它通过询问对方的近况或活动来表达关心和友好。例如,“吃了么?”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国式问候,它不仅仅是询问对方是否进餐,更是一种关心对方生活的表达。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和使用这类招呼语,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中文环境,与母语人士建立自然亲切的交流。
3.3感谢语教学
在汉语中,感谢语不仅仅是表达感激之情的直接方式,常常通过一种看似道歉的表达方式来实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谦逊和礼貌。选用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和应用礼貌用语,使学习更加生动和有效。例如,通过乘坐公交车的场景来教授“劳驾”,让学生理解其使用的具体情境和方式。当别人帮助我们时,常说“麻烦您了”或“让您受累了”,这些表达方式虽然形似道歉,但实际上是对对方付出表示感谢的一种文化特有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凸显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关系和谐、注重他人感受的交际风格。感谢语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中,比如接受礼物或帮助后,“太感谢了”或“感激不尽”,这些表达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是心中感激之情的真实流露。
3.4告别语教学
告别语在汉语中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除了常见的“再见”,还有许多富有情感色彩和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3]。例如,利用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供更加丰富和真实的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模仿礼貌用语的使用。“走好”和“慢走”这样的告别语,不仅是简单的离别,更是对对方的关心和祝福。这些表达方式体现了中文交际中对礼貌和情感的重视。“我走了”,在汉语中是一种非常亲切和随意的告别方式,常用于熟悉的人之间,这种告别方式虽然简单,但却能有效传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社交意图,使告别变得更加自然和亲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和教授这些多样化的告别语,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汉语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不仅涉及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关乎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学会使用汉语,更能深刻理解和欣赏汉语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汉语礼貌用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推广汉语及其礼仪文化,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汉语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王斯静.试谈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礼貌用语教学[J].汉字文化,2023,(15):93-95.
[2]杨琳琳,柳慧.汉维礼貌用语对比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2):30-33.
[3]李海艳,田兴斌.礼貌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中的运用[J].汉字文化,2020,(2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