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

唐金蓉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4期
石棉县新棉小学

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领域逐渐受到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通过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数学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培养其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数学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其形成积极的环保行为习惯,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具备数学素养的社会新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旨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培养其对环境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关键词:生态文明;小学数学;渗透融合

引言

在追求工业化发展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最初的观念是:科技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科技的进步却带来了新的生态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到“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涌现,人类认识到,科技已不再是最基本的出路,而仅仅是一时的。小学生是未来的朝阳,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目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状况。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在这个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所以,在小学生中进行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数学问题和案例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不仅存在于课本和学习中,更贯穿于日常生活和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环保责任感的未来公民。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实践和体验,而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常常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通过将生态文明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态问题常常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和分析,需要学生具备系统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元素,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数学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对教科书进行发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发掘和创新设计,将生态文明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一个具体的策略是通过教科书中的几何内容,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思考环境问题。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关于面积和周长的内容,设计一个案例:某小区的绿化面积设计。学生需要根据小区不同区域的面积和周长要求,设计出不同形状的花坛和草坪,以实现最佳的绿化效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计算面积和周长的能力,还能理解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对于改善环境和提升居住品质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教科书中关于比例和图形的内容,设计一个案例:某湖泊的水质监测。学生需要根据湖泊不同区域的水深和水质数据,绘制出相应的比例图,并分析湖泊水质的变化趋势。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水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通过以上案例的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通过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环保责任感的未来社会新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构建绿色校园、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二)精心构思,营造情景

在确定了教科书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后,还要制订相关的教学方案。如何在课堂上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情境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就必须适时、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进行教育时,可以将有关的视频、图表与学校的绿地区域联系起来,并在此过程中,让同学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情景的营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就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特性,自觉地创造出情境,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通过开展“数学实习”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良好的数学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原有的基础之上,为他们的实际操作与交往创造条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环境问题。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在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第一,与实际操作的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环保的内容尽可能地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懂得怎样在生活中进行环保。第二,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在进行与与环境有关的问题进行调研和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长他们的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技能。

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包括利用教科书内容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数学问题思考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不仅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环保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为构建绿色校园、培养环保意识的未来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艳青. 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华夏教师,2023,(34):42-44.

[2]吕文霞.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9):154-156.

[3]纪胜辉. 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 环境教育,2022,(01):56-5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