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现代诗歌“读写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亟需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读写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基于学习任务群理论,从设计分层、递进的学习任务,注重读写结合等方面,探索初中语文现代诗歌“读写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现代诗歌;读写融合
引言:现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独特价值。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仍沿袭“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阅读体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学习任务群为构建“读写融合”的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模式提供了崭新视角。
一、设计分层、递进的学习任务群
(一)阅读任务:感悟诗歌魅力
诗歌学习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品读中感悟诗歌的魅力。教师应精选富有代表性、感染力强的现代诗歌范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应设疑问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塑造、情感表达、节奏韵律等方面,引领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如学习《我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的图画,体会它象征怎样的精神品格;感受诗歌铿锵有力的节奏,体会作者昂扬向上的情感。在反复吟诵、深入思考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殿堂,充分感悟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提升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分析任务:把握诗歌内涵
要真正读懂诗歌,就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诗歌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等要素[1]。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表象,深入分析其内在艺术特征。如学习《我爱这土地》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题材内容,诗人通过抒发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指导学生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集中列举祖国土地上的各种象征事物,如“悲愤的河流”、“温柔的黎明”等,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通过分析性学习,引导学生透过直观形象把握诗歌的社会内涵与人生哲理,以理性认识丰富感性体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感悟诗歌的综合能力。
(三)拓展任务:联系实际生活
诗歌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悟诗歌的现实意义和人生价值。如学习《乡愁》时,教师可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感悟乡愁之于游子的普遍性和深刻内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引导学生体会乡愁从具象到抽象、从个人到民族的情感升华,感悟游子漂泊在外对故乡和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将诗歌学习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认诗意,在诗意中升华生活,用诗歌滋养心灵、涵养情操。同时,鼓励学生走近自然,吟咏诗歌,在与诗歌的心灵交流、在与生活的神交中体验“诗言志”的意蕴,提升生命境界,丰富精神世界。
(四)创作任务:尝试诗歌写作
诗歌鉴赏最终要落实到写作实践中。教师要在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可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命题写作引导学生表达特定的情感体验,自由写作鼓励学生抒发个性化情怀[2]。如以“我爱这土地”为题,引导学生吟咏祖国河山,抒发家国情怀;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提供范例帮助学生凝练诗歌语言。教师要做学生创作的引路人,帮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用诗心观照人生的情怀,引领学生在诗歌创作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深读
(一)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和滋养。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优秀诗歌作为读本,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3]。如学习《祖国啊祖国》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感悟,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生成性认知开展探究,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如在学习《乡愁》时,学生会对“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等诗句中的意象产生疑问:为何以“邮票”喻指乡愁?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隐含了怎样的思念?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的这些疑问,引导学生围绕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诗人余光中的生平资料,了解他自台湾赴美求学,漂泊异国他乡与母亲两地相隔的人生经历,理解“海峡”隔断了诗人与故乡、母亲的联系,体会诗人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对母亲的无限眷恋,加深对“小小邮票”意象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意象内涵、把握诗歌情感,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主题探究中积累的相关知识、开阔的眼界、深化的认识,无疑会内化为写作的助推力。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吟诵感悟中积累素材,在质疑探究中拓展思路,以丰富的阅读浇灌写作的沃土,为提高写作能力创造条件。
(二)以写深读
写作是对阅读的深度内化和创造性表达。在诗歌写作实践中,学生要反复揣摩、推敲诗句,斟酌、选择词语,力求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等会有更加敏锐、深入的感受,阅读会变得更加专注、有深度。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实践能有效促进对诗歌名篇的深度阅读。教师要充分利用写作实践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在创作后以“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视角审视范文。引导学生思考名家是如何选择意象、营造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何在语言、节奏等方面追求创新、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与范文进行比较,吸取经验教训。如学生在模仿《乡愁》写作时,思考诗人是如何以“邮票、船票、坟墓”等具象化意象寄托思乡之情的,又是如何以“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的重复手法来深化乡愁之感的。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移步换形、曲尽其妙的表现手法对塑造意境、传达情感有何作用。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仿写《乡愁》时遇到的困难,领悟名家诗歌意象设置的匠心独运,体会诗人在语言、节奏、结构等方面精雕细琢、追求创新的艺术个性。如此,在写作与范文研读的往复中,学生会对阅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实现读写相长。
结束语
“读写融合”的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强调读写互补、学科贯通,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培养。这一模式严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设计分层、递进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领悟诗歌意蕴。在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深读,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引领学生在诗的海洋中徜徉,在与经典对话中丰富情感世界、提升精神境界,最终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纪澜.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读、赏、写、画”四步骤研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10):6-7.
[2]刘唐钰.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式探寻[J].智力,2023(17):68-71.
[3]王亦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2023YB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