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青鸟书信”实践项目的探索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产生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发展。本文通过与社会工作者协同合作,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及田野调查法,着力探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心理关爱服务的真实需求,从“见己”视角,讨论“青鸟书信”项目的特色优势与创新模式,力求通过此模式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青鸟书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乡村振兴;体系探索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城乡二元分割背景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伴生性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留
守儿童的健康关爱工作,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有效陪伴且生活环境闭塞,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自卑心理明显、厌学情绪强烈等。
在对我国12个省27个县的20321名农村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评估后,《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初中一年级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最多,有11.3%的儿童有显著的情绪行为问题。”“小学四年级儿童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比女生更严重。”“除小学一年级外,双亲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有显著差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心理健康解决方案亟待通过全面创新探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心理关爱服务的真实需求,以此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困难
(一)家庭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除了春节的时间,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电话与自己的父母交流,伤心难过的时候,父母没有陪伴在自己的身体,自己一个人独自伤心,这样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孤僻。
(二)学校因素
农村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不完善和较为匮乏的师资力量使得儿童素质教育本身存在问题。校园欺侮与冲突问题经常发生,学校心理和健康教育干预有待加强。留守儿童在校园中的同伴交往问题较多,打过架的比例和受过欺侮的比例也更高。接近10%的留守儿童经常遭受恶意取笑、色情玩笑、因身体缺陷或长相取笑、威胁恐吓等欺侮行为,接近30%的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有过打架经历。
三、“青鸟书信”项目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1)通过书信往来的方式进行交流,返璞归真,增强双方的情感交流。
项目抛弃通讯媒介,将书信作为双方交流的桥梁,比起更便捷的视频或电话,书信更能带给我们希望与遐想,给交流双方带来文字的力量和陪伴的温暖;另一方面,书信没有面对面的局促,也没有视听的纠结。
(2)专注藏汉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地区的唯一性。相较于其他书信往来的组织,本项目针对藏汉之间的沟通了解,使交流更具有针对性。
(3)交流双方的特定,藏区小学生与区外大学生的一对一通信交流。保证通信交流的质量与通信的速度,本项目力求专一性与独特性,将藏区小学生与区外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通信,确保每封信都符合每一位孩子的性格与理解能力。
四、“青鸟书信”模式优点分析
1、高效管理的集中组织优势
该项目设有管理部、运营部、财资部。通信总周期为一年,共通信十二次,来回记为一次。事先由运营部和藏族那边的孩子取得联系,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平台发布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消息,并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一些考核和培训。在志愿者通过考核后,对每一位大学生志愿者与其对应的小朋友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以便日后的通信交流。
2、大学生志愿者具有独特的年龄优势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年龄较小,与留守儿童代沟小,更懂得儿童的心理发展,更有耐心地与孩子交流。通过长时间陪伴、定期学习交流等方式,容易让农村留守儿童放松心情,打开心扉,逐渐把自己的困难和苦恼等向志愿者倾诉。对留守儿童而言,大学生志愿者是可学习的榜样,思想成熟,阅历丰富,是比父母、同学更好的倾诉对象。
3、较强的可推广性及可借鉴意义
通过招募一些藏族同学作为志愿者向藏地小朋友进行项目宣传,寻找藏区有意向的小朋友,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选拔与培训;使他们建立联系,结成一对一书信小组。对接成功后,由对接的孩子写第一封信,并由当地的志愿者收取信件,送到当地邮局;大学生收到信后在一周内写好回信,交至管理部门,由部门人员检查每封书信的内容质量,确保内容积极向上,无任何引导信息。之后集中通过邮政寄出所有信件,志愿者收到信件后交与相对应的小朋友手中,并向管理人员反映书信情况,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够收到信。商业模式较统一,能够提供充足且优秀的志愿者资源,按照陪伴天使“一对一”的帮扶比例,该模式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五、基于项目对留守儿童问题及“留守”本质的分析
“留守问题”的本质是“乡村留守”,乡村教育受限于乡村系统环境。乡村儿童“留守问题”是城乡二元体制以及“三农”问题衍生结果,本质上是乡村相对于城市留守。基于更多的学者认同的“教育问题”要从系统环境本身加以审视的观点,“空心化”现象是乡村的社会事实,其深远后果是乡村文化凋敝。社会学相关研究反复证明,文化系统是社会中重要的合法化及合理化机制,因文化凋敝而产生的精神空虚及行为失序,这是显性教育机制中容易被遮蔽的“隐性问题”。
六、结语
对儿童心理研究已经向“自我”方向转变,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成为研究者永恒的话题。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领域,结合我国各地区的风俗文化、经济发展与儿童生活的实际情况,开展服务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展开研究,这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需要着力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以“陪伴天使”项目所对接的留守儿童为例,认证分析了该模式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陪伴天使”项目面向全省、全国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
[2]范慧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22.DOI:10.27381/d.cnki.gwlgu.2022.000103.
[3]车宇英.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287/d.cnki.gsxsu.2020.000704.
作者简介:孔娅,女,2003年8月出生,河北邯郸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专业在读本科生。
王新茹,女,2003年7月出生,河南南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专业在读本科生。
杜一昕,女,2002年6月出生,河南三门峡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