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吕天慈 王合霞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32期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北京 102249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乒乓球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贯彻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理念陈旧、目标单一、内容枯燥及方法保守等问题,贯彻全新育人理念,优化教学目标及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及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知识构建、能力养成和价值引领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乒乓球;三全育人;探索实践

乒乓球运动是我国重点开展的体育项目。加强高校乒乓球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掌握乒乓球锻炼的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当前各大高校的乒乓球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高校乒乓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与创新思路,促进高校乒乓球课程发展。

一、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开展现状

乒乓球作为我国“国球”,群众基础广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深受学生喜爱。高校开设的乒乓球课程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磨炼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但通过调研发现,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不足,影响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学理念陈旧,整体氛围沉闷,影响学生学习热情;教学目标单一,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训练易使学生丧失兴趣;教学内容滞后,未能与时俱进;传统“教-练”的单向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发展需求,缺乏课外拓展;考核评价体系未能全面客观地检验学生理论素养、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这些问题,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策略

基于乒乓球教学的实际情况,领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与要求,总结近年来在乒乓球教学方面的探索与改革,针对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方案:

1、守牢核心理念

教育理念是贯穿教学过程中的旗帜,是衡量教学得失与校正偏差的准绳。乒乓球教学要克服上述问题,还须正本清源,守牢核心理念。要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坚持“三全育人”,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坚持“五育并举”,探索以体育心、以体育智、以体育美、以体育勤,五育融合。通过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层化教学目标

为了解决教学目标单一的问题,从多维度、多层次来设定教学目标,既细化分层,又逐级升华,引领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发展。乒乓球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实现运动参与目标;第二,使学生了解乒乓球理论知识,掌握乒乓球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方法,从而实现运动技能目标;第三,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实现身、心健康目标;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实现社会适应目标。

此外,本课还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美学、力量美学与体育文化的鉴赏能力。

3、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发掘乒乓球运动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讲述中国社会从“东亚病夫”到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的历程,介绍“乒乓外交”使中美关系破冰、“小球转动大球”改变大国战略格局等内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第二,运动技术与基础理论相融合。乒乓球的技术内容非常丰富,富有魅力,又难以掌握。可以通过基础理论的教学融汇运动技术原理,尝试将物理学原理运用到乒乓球教学之中,让学生对乒乓球技术体系建立认知。如:乒乓球旋转球中的弧圈球可以借助物理学中伯努利原理;乒乓球的发力原理可以根据物理学动量定理;乒乓球中的过渡性进攻技术快带可以根据“四两拨千斤”的物理奥妙等。在教学中,合理的将原理融合在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第三,热身运动专项化。课前热身中运用专项内容“乒乓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从而增强肌肉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颠球是培养“球”感,提高球技的有效练习方法,在提高学生“球”感的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第四,巧借教具实现情景化教学。借助多种教学用具的演示,如巧用地球仪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弧圈球中的旋转原理;用“鞭子”教具,讲述鞭打发力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攻球时如何科学发力。运用不同教具将抽象而枯燥的原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进而达到更佳的训练效果。

第五,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讲解乒乓球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时,还需要向学生科普乒乓球竞赛规则、竞赛组织以及裁判法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对乒乓球项目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紧密。

4、教学模式一体化

打破课内与课外的藩篱,探索“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社团、竞赛与“阳光体育”锻炼等课内外一体贯通,建构“学、训、赛”一体化的全新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的课内外一体化体系建构。基层体系是乒乓球专项课程,在日常教学中,选拔有潜力的学生输送至校乒乓球社团;乒乓球社团为中层体系,定期开展社团活动;选拔综合素质出色的学生推荐至校乒乓球校队也就是高层体系,进入校队后参与常规训练。当面临外出比赛任务时,再通过队内选拔赛产生代表队名单,代表学校争夺更高级别的比赛荣誉。

“层层递进”的一体化体系的联动教学。基层乒乓球专项课程课教学中主张“精讲精练”,将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加以贯彻,并以重点练习取代一般练习的方式组织课堂训练,着力使学生掌握最为核心的乒乓球技术和观念。中层乒乓球社团活动针对社团学生展开,旨在通过社团活动为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提供高水平训练的机会。高层的乒乓球校队的教学活动针对校队队员展开,旨在通过常规训练和外出比赛进一步挖掘队员潜能,提升专项技能的同时培养乒乓球项目推广的储备力量。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借助多媒体平台让学生观看乒乓球顶级赛事,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呈现技术动作,强化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教学有效结合,在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辅之多媒体、MOOC(慕课)或云班课开展乒乓球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5、教学方法多样化

因材施教法。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动态以及技术基础水平,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效实施教学,增强教学针对性、指导性、实效性。

寓教于乐法。创设快乐环境,营造快乐教学、快乐学习氛围,组织快乐教学形式,以情施教、以情育情。例如通过游戏和比赛,学生互帮互助互学,在提高专项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线上学习,通过网络各项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直观教学法。教师讲解示范乒乓球专项技术,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和学习技术动作,进行模仿练习,形成动作影像。

分解与完整法。教师根据技术动作难易程度,由易到难,组织学生学习和练习,可采用徒手和持拍、无球和有球、台上和台下、单人和多人等多种练习方法进行。

案例教学法。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动作,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防止和纠正。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总结提高”的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6、评价机制长效化

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内容确定为学习态度、基础理论、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四大指标。在新构建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多样化;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考核不是课程的结束,而是终生体育的开始。

三、结语

通过对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以“立德树人”为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目标,解决了理念陈旧、目标单一、方法保守等问题,提升了学生技能学习的参与感和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在体育锻炼及学习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亦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探索、改革与实践,符合新时代体育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冀能对高校乒乓球教学的提高、对体育学科“以体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姜远征.微课教学系统应用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体育画报,2022(15):109-110.

[2]张鹏.过程导向高校乒乓球课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2):89-92.

[3]陈柏冰,胡勇卿,谭惠文.基于翻转课堂的普通高校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西教育,2022(21):157-160.

[4]周泽怡.高校公共体育课中乒乓球教学创新的原则和方法[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0(05):92-93.

[5]刘海洋,曾楠楠,王永祥.核心素养导向的高校公共体育“学训赛一体化”育人范式研究[J].体育视野,2023(03):137-139.

[6]魏心茹,芦忠文,刘景澳.“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下学校体育开展走班制教学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6):164-168.

[7]孙朋.“阳光体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探讨[J].知识文库,2023,39(16):120-123.

作者简介:1.吕天慈,女,1994.8.17,汉族,新疆库尔勒人,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02249;

2.王合霞,女,1976.1.25,汉族,山东招远人,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1022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