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学生党员发展管理体系的探索

方含之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32期
长江大学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等。构建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发展管理体系,是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该体系以学生党支部为核心,团支部为抓手,班级为基础,形成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育人质量、增强团组织思政引领作用、完善高校"大思政"格局。通过健全发展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加强教育管理、推进制度建设和活动创新等措施,可以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党员发展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共青团工作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亟待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工作质量。构建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发展管理体系,是积极探索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党员发展管理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大学生党员发展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大学生党员发展管理体系是高校党组织为保证发展党员质量而建立的一整套制度和组织架构。它是党的组织路线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建设。该体系遵循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员发展规律,按照党内相关规定的标准和程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该体系贯穿于党员发展的各个环节,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筛选,到预备党员的锻炼考察,再到正式党员的教育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党员发展闭环。它有利于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维护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党的事业百年永续[1]。在高校中,这一体系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党员发展管理体系的内涵

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党员发展管理体系,是在传统党员发展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的以学生党支部为核心,以共青团组织为抓手,以班级为基础,党团班协同发力的新型发展管理机制。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架构上实现协同一体。该体系将原本分属不同领导体系的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结构,整合为一个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班建"的工作格局。发展程序上实现贯通融合。对入党申请人的发展考察由原来党支部单一负责,改为党团班三支力量协同参与,让班级民主评议与群众意见更好地体现。

教育管理上实现整体联动。从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党团班三个组织分工协作,通过共同部署、相互协调、整体推进,实现目标一致、培养一体。制度机制上实现顶层设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党团班一体化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各级组织,制定顶层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活动载体上实现创新丰富[2]。超越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探索新颖多样的载体形式,如红色旅游、社会实践、网络宣传等,增强教育管理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时代的思想冲击和价值观念动摇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的侵袭。大学生作为主体群体,思想相对活跃且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网上存在大量的谣言、低俗内容和西方自由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造成严重冲击。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感和价值判断力,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容易被错误观念所迷惑,产生价值取向的困惑。更有甚者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扭曲的问题。部分学生入党的动机不够纯正,存在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体现。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塑造正确价值观,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党员发展动机和主观能动性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成长阅历的差异,不同的大学生对加入党组织的认识及动机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同学仅仅将入党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跳板,动机较为功利;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对党组织的向往而主动申请入党,动机较为纯正。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使得在党员发展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难以对所有对象采取统一标准和做法。如何科学分类、因材施教,对不同动机的发展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正确引导,是党员发展工作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党员意识,使之自觉接受教育管理,促进党性修养的不断提高。

(三)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在开展党员教育工作时,普遍存在传统教育方式落后、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培训内容多为陈旧的说教式课堂,未能紧跟时代潮流设置新颖主题。教育形式单一乏味,难以吸引当代大学生的兴趣。而现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对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存在反感和抵触情绪。如何创新教育培养内容和形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党员教育与时俱进、活态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改进途径如借助新媒体技术营造沉浸式教学;结合热点时事设置贴近实际的培训主题;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等,都值得尝试和借鉴[3]。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在对学生党员发展各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仍存在不足。从发展对象筛选到预备期培养,再到正式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科学完善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方式过于主观和单一,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党员发展质量。考核内容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能很好体现党员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由于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党支部负责评议,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干扰的风险。评价结果缺乏多角度的全面把控和监督,难以确保公平公正。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五)组织运行协同性不足

在现有的大学生党员发展管理模式下,党支部是主要的责任主体,而团支部和班级在工作中缺乏紧密的协同配合机制。党支部自身力量有限,对于组织发展对象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的情况,管理效能容易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党支部与团支部班级隶属不同领导体制,在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上缺乏统一指挥和顶层设计,各自为阵、分散作战的情况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完善的党团班一体化工作机构,形成三者工作的制度化安排,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促进各级组织协同联动,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强化责任分工,最终实现协同高效的育人效能。

三、构建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党员发展管理体系的路径

(一)健全党员发展监督考核机制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党员发展质量监督考核体系,从入党积极分子的审查批准,到预备党员的转正把关,再到正式党员的教育培养,在每个关键节点环节上均需要设置严格的考核流程和量化指标。考核内容要全方位、多角度,既包括政治思想表现、理论学习情况,也包括日常行为品德、实践锻炼等,做到全面评判。同时,要建立监督问责机制,落实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确保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可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党员发展"阳光履历"系统,接受群众的网上实时监督。还要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的纪律作风。

(二)制定分阶段规范化培养计划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党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教育计划,对目标要求、主要内容、方式方法等均需明确规范。比如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计划需着重理论学习、思想淬炼,加强社会主义信仰;预备党员阶段则更多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组织观念和奋斗精神等。对于正式党员,更注重理论修养和党性意识的提高。同时要将各级党组织的培养计划进行统筹衔接,做到不同阶段之间相互承接,避免培养脱节。还要注重计划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对培养方式和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优化。

(三)加强组织生活和教育管理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育管理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党的组织生活经常化、程序化。通过扎实的"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形式,强化党员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同时完善党员管理服务制度,对不合格党员要实行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四)推进制度建设创新

要建立健全党团班一体化党员发展管理体系的顶层制度架构,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制定实施党团班协同发展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分工,构建工作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制。其次在发展入党程序、预备党员培养、转正程序、教育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根据新机制重新制定具体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制度设计,比如探索基于网络平台的发展对象评议制度,让师生员工等群众可随时在网上反映意见;通过大数据手段,建立党员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只有制度体系与时俱进、科学系统,才能为良性运行提供根本保障。

(五)丰富教育活动形式

要打破传统填鸭式灌输的单一教育模式,创新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如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开展理论学习,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微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党员教育内容;开展红色教育基地现场参观学习;邀请党员先进模范进行身边事例分享;发挥文化作品和文艺形式的教育作用等。同时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根据大学生群体特点和社会现实,紧跟时事热点,设置新颖主题;发挥游戏化、沉浸式等新型教学手段,增强体验性和互动性,努力让党员教育与时俱进,更接地气、更富吸引力。

四、党团班一体化体系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一)加强党对学生工作的全面领导

构建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发展管理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党管学生的原则。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制定顶层设计和总体方案,统筹协调各级组织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在正确政治方向上有序开展。同时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强化共青团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最直接的桥梁纽带。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党团班一体化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作用,将其作为联系学生的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要重视团干部的培养考核,切实让团员干部成为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生力军。同时要充分调动团员青年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为其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发挥学生骨干和班级的基础作用

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和班级这个基础阵地的作用。学生骨干如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帮助组织开展党团工作。班级作为最基层单位,是联系广大学生的渠道,应充分发挥作用,构建平台载体。要重视培养班级骨干力量,丰富班级活动形式,强化班级党团组织建设。

(四)创新管理方式和载体

要与时俱进,推进管理方式和载体的创新。比如可借助新兴媒体手段,打造网上党团学习交流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党员发展信息系统;开发移动APP等,为学生党员发展管理提供便利。还可探索党员发展"陪伴式"培养等新型模式,让每位学生党员都有专人负责全程指导帮助。同时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确保管理方式与时俱进、行之有效。

结语

构建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发展管理体系,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该体系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力,凝聚班级学生主体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通过健全制度、创新载体、加强协同,我们可以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生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大学生党团班一体化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齐禄,王陈,万谦,等.大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的量化考核体系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23,36(06):84-86.

[2]陈晓敏.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实意义、发展困境及实践进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3):154-156.

[3]张贝贝.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创新研究——以镇江高专财经商贸学院“五星”学生党支部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9):27-28.

长江大学社科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质量体系建设研究(2023cxyc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