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提质培优现实困境、路径选择及实践探索

李鹏 韩军荣 刘会玉 王丽 陈婧钰 张哲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34期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构建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提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培养能力,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然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提质培优工作面临着多重困境。由于历史积淀和观念认知问题,社会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与期待值尚待提高,导致生源质量、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度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不够深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针对性。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匮乏,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当前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亟需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体质培优

引言

以新疆某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调查,试图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当前提质培优存在的困境以及优化对策作出全面科学的阐述,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提质培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实践中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为企业、行业深度参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办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具有可实施的路径;为其他新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优化其办学模式提供相应的现实参考建议。

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提质培优工作面临着多重困境

1.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与期待值尚待提高

当前,仍有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总认为“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类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短期内很难撕掉这样的社会标签。究其原因,是受传统观念和体制沿革两方面影响。从传统观念上看,“重学轻术”观念根深蒂固。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文献《考工记》体现了我国曾经对“工”高度重视,但儒家思想崇尚“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道家虽崇尚自然,但也顺应自然,并无改造自然之心、之术。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传统学术对技术技能和自然科学研究关注不足,“术”的江湖地位远不如“学”,并慢慢形成了“重学历轻技能”“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偏见,影响着中国人的求学和择业倾向。

20世纪80年代,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工程。教育的区分问题,曾经引发过是否发展高职的激烈争论。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还有浓重的“层次教育”特色,职业教育招生对象基本为被普通教育拒之门外的生源。加之职业教育学生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以及企业招聘中可选的职位、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也与普通教育的学生有所差距,使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社会认可度较低的情况。尽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上属于本科,但其本质属性依然是职业教育,在一定时期内同样会面临学习者选择意愿不强的困境。作为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量,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受到意愿度影响。意愿度不高的学习者,无法充分调动学习动力,甚至可能抑制学习动力的作用发挥。学习动力是一种内驱力,它的不明朗或匮乏将导致学习活动缺失逻辑起点,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2.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度不足

我国长期将职业教育定位为普通教育中的专科层次,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主要是从民办职业专科升格而来,受强烈的办学惯性影响,不自觉延续既定的发展路径。此外,由于这些试点院校课程设置缺乏成熟模式或可供参照路径,对类型发展还缺乏长远、整体的战略规划,由此造成学校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度不足,从而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主要变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原有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未能体现出职业和产业需求。第二,师资力量不足。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地传授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导致课程设置无法匹配职业教育特色。第三,实验设备和场地不足。部分职业院校的实验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导致课程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影响了产业企业的需求性人才。第四,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的实习或参观,缺乏深度的合作和交流,无法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最后,国家层面还没有与职业本科院校相匹配的课程设置标准、办学定位、办学目标、评价体系、资源配置等专门的政策、制度和体系,职业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同处于一个高度同质化竞争的发展环境中,势必导致职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急度不足。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研究多是拿来主义,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研究。

3.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匮乏

从办学历史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的大部分院校是由专科升为本科院校,因此在师资力量上就有很多薄弱之处。转变了办学性质,但师资队伍还是原有知识结构、并使用原有教学方法开展现有的职教本科生的教学任务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和理念很明显是不符合需求的。尤其是在专科转升本科后的前一两年内,原有教师采用长期以来的老套教学思维,在讲解挖掘理论知识的程度以及能力培养的深度方面都不够准确,甚至还有将原来的知识储存原模原样的传授给新的职业本科层次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无论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还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无一例外都要强调并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为社会培养急需能用的技能人才。因此增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破解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提质培优工作之多重困境策略

1.提升社会认知确定人才类型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职业院校要科学把握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三全育人、产教融合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认同感。创新三全育人、产教融合的育人路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以“三全育人”模式打造立德树人长效机制。通过构建“全员”参与机制,实施“全方位”渗透,推行“全过程”覆盖,打通育人通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持续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二是以“大思政课”模式打造立德树人工作平台。通过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构建“大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等,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践活动与文化育人互促互补,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效能。三是以“产教融合”模式打造立德树人共同体。依托工匠名师工作室、企业导师工作室和现代学徒制项目等,校企合作联动开展“大国工匠同上一堂课”“技术能手面对面”“校企移动课堂”“技能人才成长之路”等,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质量标准和职业规范,增强学生诚信爱岗、敬业奉献、崇尚劳动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打造校企立德树人共同体,实现平台共享、体系机制共创。

2.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内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授课或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推动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将企业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课题,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探索实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定制化培养方案,提前锁定毕业生就业岗位,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的紧密对接机制。企业和学校共享实验设备、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降低各自成本,提升整体效益。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3.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师资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什么样的教师决定了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主体是原任教专科层次学生的教师。这些教师群体普遍缺少对本科教育认知、教学规律的掌握以及核心问题的深入研究。因此首先要加大对原有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加大教研力度,将“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推广产生重要影响,最大程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此外还要不断吸收外界和企业力量。壮大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发展。高职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职业技能院校中学生技能及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在行业指导,学校组织,企业参与的大力合作下,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理解所教授的专业群与产业的关系,了解行业发展,行业需求)、实践技能过硬、政治素养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结合项目式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课程建设方式增加职业特点,动静结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职业情境中学习,自我评估自我调节中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提质培优需着力解决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习实训条件不完善以及评价体系与就业导向偏差等困境。通过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实习实训条件以及构建适应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体系等对策,有望有效提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

作者介绍:

李  鹏,男,1988.09.29,汉族,甘肃武威,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韩军荣, 男,1981.11.16,汉族,陕西人,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刘会玉,女,1987.08.04,汉族,甘肃人,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王  丽,女,1985.06.25,汉族,新疆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陈婧钰,女,1996.12.17,汉族,四川人,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张  哲,男,1994,04,17,汉族,甘肃人,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项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 2023 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课题名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提质培优困境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为 CANFZG2302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