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

郭晓红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34期
龙岩北城小学 364000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思想,能科学整合课堂教学环节,在保障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多元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科教育达到预期目标。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主要载体,应科学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与观念的培育,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为此文章从精准定位需求、注重兴趣激发、重视课堂评价三个角度,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学评一体化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应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调整教与学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使其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而教学评一体化与这一教育要求完美契合,是指通过保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课堂评价的统一,提升学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全方位发展。为此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思想,做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评价设计,抓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期,有效增强其道德认同、责任意识与思想修养。

一、精准定位需求,确定学科教育方向

在各阶段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都是组织课堂活动的重要指引,是学科重难点知识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独特教育功能,立足学生成长规律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准确判断学生应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增强教学评之间的协调配合创设良好前提[1]。具体来说,教师应需深入解读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内容,将相关教育政策落实于小学教学的不同阶段,在备课环节做好各项教育环节的安排,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同时教师应从多角度观察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客观判断学生学习的基础与起点,不断提升教学目标定位的精准度,利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熏陶和感染学生,实现学科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2 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为例,本课主要了解遵守规则对维护社会环境和秩序的重要性,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参与班级管理,尝试自主制定班规,对班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建议和修订班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新课标要求与学生学情定位本课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本单元人文主题,切实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果,逐步发展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规则在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其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鼓励其积极参与班规的制定,促进学生道德修养与责任意识的同步发展。同时教师还需认真观察和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以便强化课堂教学与评价反馈之间的衔接,有效完善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结构。

二、注重兴趣激发,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性格较为活泼、好奇心强,会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是当前阶段提升课程教育质量的重要着手点。因此在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引导学生轻松学习、建构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作为主要教育任务,从多角度思考应如何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增强学科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与实效性。而且教师应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围绕其兴趣爱好引入拓展教学元素,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流程的顺利实施[2]。另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给予学生机会自主探索知识的本质规律,为后续实施科学评价奠定基础。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6 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为例,本课应了解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与贡献,尝试发挥自己的价值分担家人的负担,学会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庭做出贡献,塑造良好的思想意识与生活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备课环节搜集与亲情相关的视频片段,实现对教材知识形象化的理解,以便能加深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感悟,有效激发其主动学习兴趣。如可以播放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片段,鼓励学生概括电影中女主角与母亲的关系,引导其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在生活小事中体会父母的付出与关爱。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实现高质量的学习,确保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知识内化、吸收与应用效果。

三、重视课堂评价,助力学生应用实践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渠道,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学习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模式。因此在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量多种要素调整教学评价方式,确保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避免学生使用错误的学习方法,实现道德修养的全面提高。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主动调整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和实践的方式,增强参与课堂学习的内驱力与自信心。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8 安全记心上》为例,本课主要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学会在不同场合中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掌握基本的自护和自救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有效预防生活中各类危险事故的发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本课安全的教育主体设计讨论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中危险事故的案例,结合本课知识阐明安全的重要意义,结成小组交流互动和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则需认真观察和提供指导,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的精髓,驱动小组内部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切实改善和调整学生学习形式,推动预期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有利于营造开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科学协调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类因素,能发挥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持续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托教学评一体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切实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实现各项能力与素养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育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计算机软件应用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24(04):165-168.

[2]黄志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主题教学的问题及其应对[J].教育科学论坛,2024(11):60-6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