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及在设计作品中运用的解读

周文杰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38期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市 411100

摘要:当代美国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享有盛誉。他注重建筑与历史文脉的融合,善于利用现代建筑元素和材料,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呼应。他的代表建筑有法国巴黎卢浮宫、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等美国华盛顿股马加美术馆。素有“近代建筑最后一代宗师”之称。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理念;苏州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一、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的主要特点

1、建筑色彩与自然传统相结合

“让光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他在建筑设计当中的光与空间相结合,使空间变化无穷,投射于空间与墙壁、地面之间,形成一个透亮的院落,透过通透的玻璃。贝聿铭一直觉得光很重要,形体失去生命力,空间没有光的变化就显得苍白。光书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时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包含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中,使得建筑在承载历史文化的同时,又不只体现在工艺上。同时,贝聿铭把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传统建筑结合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在贝聿铭身上逐渐形成。

2、建筑科学与建筑艺术相结合

建筑设计不能仅仅体现在建筑技术的运用和理解上,贝聿铭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也有自己的思维定式,把建筑和艺术结合到设计中去。贝聿铭不仅在玻璃材质上有着探讨和钻研而且对玻璃整体材质的要求也有着自己追求。由于玻璃本身有具有透明性、反射性的特点又不会遮挡和减少原建筑的外立面特点,既满足了贝聿铭对阳光的追求,又能使原建筑在整体视觉上不受削弱的自身空间原理特点,又能使设计师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成长得到充分的体现,再加上光线和人的移动,使整个建筑空间赋予了生机。阳光透过玻璃折射到室内空间,给室内空间添加一抹生机还能给室内的一切事物带来温暖。在香港中银大厦的建筑设计上,贝聿铭将琉璃材质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赋予大厦强大的生命力,将其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体现得气势恢宏,让人眼前一亮。

3、几何形态与建筑结构相结合

在建筑体系中,三维立体和几何构成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建筑主义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思想而言的,因此贝聿铭赋予了几何构成的建筑设计思想,使现代主义建筑在建筑思想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他的设计理念中,为了体现更多样的建筑形象和特征,为了在建筑设计中不会只考虑普通的单一几何形状,而是在此基础上将多种几何形状融合在一起,几何不仅使建筑更清晰、更独特,几何构成也能使建筑更精确、更丰富。以香港中银大厦为例,该大厦在设计过程中,贝聿铭将大厦的平面分割成三角形,高度各异,形状各异,使原本方正的平面,在观感上体现得更为立体。

4、建筑结构与自然空间的融合

对于挖掘混凝土的受力特点和视觉表现力,贝聿铭对混凝土的研究也有着很高的理解。因此,在注重混凝土研究的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将其在混凝土应用中的受力特性和视觉表现力挖掘出来,通过严格把握建筑设计中的中将结构和装饰,从而将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比如贝聿铭,他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建筑设计中,利用当地的外围环境和当地的地形条件,成功地将建筑设计和外围环境融合在一起,设计出了一套与当地环境相匹配的建筑。

二、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中的运用

1、苏州博物馆

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贝聿铭首先提出的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在苏州博物馆中有一种美,这种美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在于它新材质的运用和建筑造型方面凸显出的现代美。

1.1山水画的意境

苏州园林是以画为主体的,但两者内在的联系却是不可分割的。再换一种说法,即两者的艺术理念、美学思想都是相同的,即设计理念都是东方人的。用太湖石料堆砌山体,这在苏州园林中是最为人称道的,也代表了中国古代造假山的最高境界。但在新馆中,并没有采用随处可见的灰色小青瓦,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 新馆采用颜色较为均匀的飞灰石材作为屋面,以及其白色墙沿的石材边饰,与白色墙面搭配起来,显得清新素雅,简约大气。古典传统城市的色彩与现代几何造型艺术色彩相融合,体现出园林独有的特点,重新定义了山水画的意境。

1.2传统与现代的转化

新馆舍外观呈几何形,简洁大方,极具现代特色,其中尤以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运用最为突出,馆舍设计结合苏州传统建筑风格, 将馆舍置于院落之间,使馆舍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既有现代特色又有现代特色。这种传统文化在苏州形成了一种碰撞,一种与西方几何学的自然改造。苏州传统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也包含在现代几何构成中,使建筑结构看起来更加简洁,贝聿铭在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采用灰色线条来体现传统的建筑结构又与现代的混凝土建造墙体融为一体,空间中采用通透的玻璃材质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也是由于在这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条件下,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转换。

1.3意境在建筑的融合

建筑是集于技术与艺术的一门科学,他承载着建筑形态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苏州博物馆以现代空间营造出中国园林意境的空间造型,将中西元素有机结合,巧妙地在图形构图之间转换,灵活运用光线。贝聿铭一直秉承着“让光来做设计”的设计理念,因此在整个馆体的设计中融入了光影变幻,让  光线成为了建筑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整个场馆采用现代材料,将建筑与园林景观融为一体,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使整体再次达到空灵淡泊的意境。

2、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是贝聿铭的一大代表作之一,在此建筑设计当中贝聿铭创新性的把不同高度,不同几何形状的建筑构造相互交错相连。同时,贝聿铭还将光线的运用通过不同角度照射到室内条件的不同几何形状交错构成的天窗,也强烈地表现在这一建筑设计中,构成了一个光影交错的美丽庭院。

2.1空间变化

空间完全是新旧两馆的区别,也就是建筑的内部处理。博物馆老馆中的空间是卢浮宫早期和大英博物馆中出现过的以古典传统为主体的穹顶上的天窗,透射出一些自然光线,两边的序列空间错落有致,属于古典风格的空间。在新馆的设计上,贝聿铭采用了不同的几何结构,融合了现代的文化。室内空间也以三角形为基本构成元素,三角形的多个透视点,使空间更具变化,而错落有致的上下层空间,使室内空间进一步丰富起来。空间的不断变化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的空间。

2.2几何形态的运用

建筑是在有限的空间中体现出变化多样的几何形状的一种艺术表现空间,因此建筑的构图设计与几何形体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的几何特征在贝聿铭处理功能与形式关系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国家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贝聿铭运用多种不同的几何形状相互交融、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几何组合,绝不仅仅是采用单一的几何形状构成。使建筑造型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贝聿铭将新老博物馆的建筑协调性很好地平衡在以三角形为基本元素的建筑构图上。

总结:

本文对贝聿铭建筑设计艺术的鉴赏实践中,总结并概括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设计特点,贝聿铭的设计源于理性的几何形状,但又暗藏着东方哲学意境的张力,开创了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建筑新时代。尊崇古典秩序,独具慧眼研究古典造型,由三角型向外延伸。

文献参考:

[1]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许璇璇.现代主义的继承与革新——以贝聿铭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例

[3]陈冰.现代建筑空间与中国传统庭院、园林空间的潜在关联

[4]徐霜.中华传统文化在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中的体现

[5]李桢干,曹力文.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探析

作者简介:姓名:周文杰(出生年份—2003),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湖南省浏阳人,职称:学生,学历:本科,学校:湖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音乐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