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扎染技艺传承与创新:以“任务驱动”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基于“任务驱动”模式,探讨了扎染技艺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通过选取“十不见”和端午节习俗作为扎染项目的主题,设计了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扎染技艺。文章分析了活动的价值研判、问题设置、实践经验及成效,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探讨了任务驱动模式在扎染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关键词:扎染技艺;任务驱动;传承与创新;实践探索
引言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受到重视,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扎染技艺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一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因此,如何将扎染技艺有效地融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任务驱动”模式的实践探索,为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夷陵区东湖小学在开展扎染实践活动过程中,接到夷陵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文明创建“十不见”宣传和“小眼睛里的大端午”视频展示和为活动制作香包的任务。为了彰显学校艺术特色,更好地贴近活动主题和特色,我们选择了以缝扎和扎染制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一、价值研判
1. 项目价值:扎染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学习和体验扎染技艺,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2. 学生经验:在扎染项目中,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虽然学生缺乏专业的扎染经验,但他们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扎染技艺。
3. 学校资源:我校拥有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扎染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学校还积极与社区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二、任务设计与问题设置
基于“任务驱动”模式,我们设计了以“十不见”和端午节习俗为主题的扎染项目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任务一:不见烟头的创意扎染
首先,我们为学生们准备了一场关于“不见烟头”理念的简短讲座,用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展示了烟头污染环境的严重性,激发起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随后,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扎染艺术中,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出既美观又能传达环保信息的“不见烟头”文字和图案。
接下来是实践操作阶段。学生们围坐在工作台旁,每人面前摆放着一块纯白棉布、针线、橡皮筋以及预先设计好的“不见烟头”草图。在我们的指导下,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布料按照设计图案折叠、缝扎,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对细节的追求和对环保的承诺。期间,老师们不断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缝扎技巧,使‘不见烟头’的字样呈现出扎染特色?”、“怎样利用颜色的对比,让图案更加鲜明,从而增强视觉冲击力?”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在尝试与修正中不断进步。
活动宣传环节,我们带着“不见烟头”的环保理念,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扎染进社区活动。我们不仅向居民们宣传了环保知识,还引导他们亲手参与扎染制作,体验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减少烟头乱扔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还传递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任务二:端午香包的制作与扎染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开始了端午香包制作。通过自学,学生了解端午节佩戴香包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驱邪避瘟的美好寓意。他们领到白色小布块、各种香料、五彩线和中国结吊坠,开始尝试扎染和缝制属于自己特色的香包。
为深化扎染艺术的体验,我们组织了创新实践环节:让学生们进行扎染布块创作,并以此为载体制作端午香包。学生们先把各色布块扎染晾干后,再进行的缝制、填充和安装配饰。在此环节,“如何在有限的小布块上设计并扎制出各式花纹,然后挑选适宜的染料进行染色”“如何确保在固定色彩的同时,香包的花纹和样式不会发生改变”等问题成为学生们讨论的焦点,这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节日与扎染碰撞的魅力。
三、经验梳理与实践后反思
1. 缝扎“不见烟头”的文字和图案: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确定了缝扎的文字和图案设计。在缝制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如针脚不均匀、图案变形等。但通过反复尝试和调整,最终完成了满意的作品。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把缝扎好的布染出来:染布环节是扎染项目的核心环节之一。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染料的配制、布料的处理等知识。在染色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颜色不均匀、布料缩水等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和总结经验,最终掌握了正确的染色方法。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染色的原理和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3. 用染好的花布制作端午节香包:在完成染布任务后,学生们利用染好的花布制作了端午节香包。他们根据香包的形状和大小裁剪出合适的花布片,然后缝合成香包的形状并填充香料。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裁剪和缝纫技能,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四、活动成效
1. 传承了扎染技艺:通过亲手制作扎染作品,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扎染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他们也将所学的技艺传授给了身边的人,实现了技艺的传承和传播。
2.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扎染项目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专业的技能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扎染项目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展示了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和特色。同时,通过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学校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活动探讨
1. 任务驱动,链式生长:在扎染项目中,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和问题要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注重任务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形成了“任务-问题-探究-实践-反思”的链式生长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
2. 赋权赋能,教学相长:在扎染项目中,我们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协助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而学生则作为学习者和创造者,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赋权赋能”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任务驱动”模式的实践探索,成功地将扎染技艺融入了学校教育中。通过选取合适的主题任务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扎染技艺。同时,我们也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探讨了任务驱动模式在扎染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莉,张建凤.“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扎染工艺课程创新教育实践研究[J].工业设计,2024,(02):90-93.
[2]陈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扎染工艺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1):73-75.
[3]张柳.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扎染课程开发与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3,(2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