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劳育人:新型农村背景下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下劳动教育的研究

江铣流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39期
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五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于新型农村背景下,以小学生认知发展为基础的劳动教育。首先,探讨了教师精力有限和学生差异较大的挑战。其次,阐述了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促进全面发展以及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系列策略,如组织亲子劳动活动、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布置劳动家庭作业以及重视多元的劳动评价。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

引言

在新型农村的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聚焦在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劳动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更是文明进步的力量。因此,如何在新型农村背景下,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成为了当下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背景下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下劳动教育的挑战

(一)教师精力有限

在农村地区,教师可能不仅需要承担教学任务,还需参与学校管理、家访以及社区服务等工作,这样繁重的工作负担可能会限制教师投入到劳动教育中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策划、准备和实施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但他们往往面临诸多其他任务的挤压,无法充分专注于劳动教育的实施[1]。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相对匮乏,教师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这些挑战,而无法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劳动教育上。

(二)学生差异较大

在新型农村背景下,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认知水平、动手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来自劳动型家庭,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意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是城市转移户或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对劳动缺乏了解或兴趣。这种学生之间的差异给劳动教育带来了挑战,因为教师需要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2]。同时,学生差异也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产生挫折感或抵触情绪,需要教师采取更加细致的指导和关怀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新型农村背景下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下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在新型农村背景下,劳动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包括勤劳、自律、负责任等品质。这些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勤劳的意识。通过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如农耕、种植、手工制作等,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与成就感。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努力,逐渐形成了勤劳的习惯,认识到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取得成功。这种勤劳的意识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3]。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心。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要求完成任务,需要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个细节。通过这样的实践,他们逐渐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学会了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自律和责任心不仅在学习中表现出色,在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总之,通过劳动教育,小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实际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在新型农村背景下,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能和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学生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体验技能,促进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在种植作物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土壤、气候等相关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4]。在劳动中,他们学会了合作、分享、奉献,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此外,劳动教育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们需要与同学、老师以及社区成员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社会交往,学生们能够学会倾听、理解、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总之,新型农村背景下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实际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们全面的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

在新型农村背景下,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首先,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结合作,这些品德要求在劳动中得到了体现和强化。例如,学生们在共同参与农耕、清洁环境等实践活动时,不仅学会了互帮互助、勤俭节约,还培养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美德,从而使他们的品德修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劳动实践,学生们能够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价值,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劳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会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们需要为社区、家庭、学校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这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们能够培养出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公民。

三、新型农村背景下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下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组织亲子劳动的活动

在新型农村背景下,教师可以组织亲子劳动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能够加强家庭与学校、社区的联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组织亲子劳动活动能够让小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通过与父母一起参与种植、耕作、养殖等农耕活动,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乐趣,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领,不仅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5]。其次,亲子劳动活动可以促进家庭与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活动中,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劳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同时,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家校社合作模式。此外,亲子劳动活动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劳动传统和文化。在新型农村背景下,很多优秀的劳动技艺和传统知识正在逐渐消失,亲子劳动活动为家庭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父母与孩子一起从事农村劳动,不仅能够传授孩子们实用的生活技能,还能够传承劳动文化的精髓,激发孩子们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总而言之,小学劳动亲子活动既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够加强家庭与学校、社区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劳动文化,对于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开展劳动成果展活动

在新型农村背景下,劳动成果展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学生们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成果,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首先,开展劳动成果展活动能够展示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和创造力。通过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学生们将会有许多具有实用价值和美感的成果产生,如农作物、手工艺品、创意作品等。举办劳动成果展活动,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6]。其次,劳动成果展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动手实践,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劳动成果展,学生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从而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继续劳动的热情,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此外,劳动成果展活动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对于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在小学劳动教学中,开展劳动成果展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和创造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布置劳动的家庭作业

在新型农村背景下,布置劳动的家庭作业不仅能够延伸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到家庭生活中,还能够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首先,布置劳动的家庭作业有助于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布置一些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任务,如家务劳动、农耕种植等,学生们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家庭作业的设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还能够促进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和支持,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其次,布置劳动的家庭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在家庭作业中,学生们需要独立完成一些具体的劳动任务,如整理书桌、种植花草等,这需要他们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布置劳动的家庭作业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意识。在完成劳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细心细致地对待家庭事务,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意识。通过这样的家庭作业,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出孝敬父母、关心家庭的美德,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多元的劳动评价

在新型农村背景下,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品质。因此,重视多元的劳动评价对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品德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多元的劳动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劳动态度。除了关注学生在劳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外,还要重视其参与劳动的态度和方式。例如,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品质,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其次,多元的劳动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由于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评价方式应该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对于某些学生可能更适合进行实践性的评价,而对于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适合进行口头表现的评价。这样的差异化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此外,多元的劳动评价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应该被鼓励和引导去审视自己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学生之间也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进行相互评价和反馈,共同进步。这种自我评价和互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总而言之,重视多元的劳动评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品质,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结束语

在新型农村背景下,教师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德,促进其全面发展,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劳动文化,推动农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未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推进,劳动教育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劳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杰,宋乃庆. 我国小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 42 (02): 78-91.

[2]孙镜轩.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3, 42 (06): 114-117.

[3]李文,洪杰. 农村小学实施校外劳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J]. 现代教育, 2023, (Z1): 48-51+58.

[4]马贵梅. 情境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模式探究 [J]. 亚太教育, 2023, (05): 78-80.

[5]门文文. 农村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策略探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2, (08): 37-39.

[6]毛金玲. 邵阳县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2, (06): 99-100.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乡村课题:“双减”背景下以劳动促进空港小镇小学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14292)结题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