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分类评价改革视域下工科教育理科化困局研究与探索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为例
摘 要:工科教育偏理科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克服的问题。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但科技人员比例却只有3.55%,随着“中国制造”走向高质量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和复合化特点,这种发展态势与高端人才规模的矛盾日益突出。究其根本,是由于我国工程技术专业发展滞后,主要借鉴发达国家人才模式的表象部分,高校“唯论文”评价导向,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校企不能实现深度合作。要想实现逐步扭转工科教学理科化这一困局,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促进交叉学科的融合;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构建全新的创新实践平台,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并从多个方面提高工科教师的整体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使工科教育朝着更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发展。
关键词:工科教学;理科化;评价体系;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工业的技术发展主要依靠引进来的技术进步,然而,由于引进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那时,企业对能够为行业提供真正帮助的高科技人员的要求并不高。2000年前后,国家开展了第二次院系调整,随着高校的合并,大部分工程类高校都被纳入了教育部的管辖范围,此前对口的产业部门也陆续被取缔,全国所有大学都被动卷入同一个评价体系。此时正好赶上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论文狂热”,使得工科老师更加痴迷于理论研究而轻视实践教学,工科特色越来越淡化,“工科理科化”现象逐步显现。
最早提出“工科理科化”这个词的是南京林业大学化学系的林中祥教授,在2014年的时候,他曾在科学网博客中写过一篇关于“民族工业的悲哀——工科教师理科化”的文章。文章中提到,由于 SCI文章的价值愈来愈高,现在已成了各大高校评比教授的主要依据,产业计划在庞大的论文数量和庞大的课题数量下,显得脆弱不堪。在“工科理科化”的趋势下,高校所培育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更加注重学术成果的发表,注重工程技术后面的科学理论,而这与现实生产的距离日益拉大,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产中的技术问题[1]。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施高校分类管理、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但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来看,由于评价标准单一,高校发展同质化倾向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如今中国正步入新的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问题都要靠自己去攻克。因此,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创造力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这就导致了“工科理科化”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所强调的,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所以,针对工科专业偏理科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工科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但科技人员比例却只有3.55%,随着“中国制造”走向高质量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和复合化特点,这种发展态势与高端人才规模的矛盾日益突出。2023年3月,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署的文章对外刊发,提出“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转,“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他们呼吁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问题,就不能为新时代的“中国制造”提供一大批具备科学素质的优秀人才,“中国制造”极可能面临大规模的“空心化”。
二、工科教学偏理科化的原因
(一)我国工科类专业发展滞后
1952年,伴随著全国院系的大变动,工科院校借鉴苏联的办学方式,成立了一些具有自主性质的工科院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仍处在对欧美高校的“追赶”阶段,其科研工作多以“仿效”、“追随”表象等方式进行,并没有学到他们的本质。此时,欧美高校正值“第三次工业革命”结束,工程学科在相应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瓶颈,高校纷纷寻求更深入地探究工业技术的本质,形成了“工科理科化”的趋势。但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发展过程完全不一样,我们差不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紧随其后,很快就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候,许多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在国际上不断地涌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已经走在了理论的前列,而我们国家传统的大学形式已经无法与这个快速改变的社会相匹配。
(二)高校“唯论文”评价导向
现在,许多大学都注重排行榜,而排行榜的主要依据就是文章,在这种情况下,从人才筛选的时候开始,大学对工科专业的老师的选择,主要是看他们的文章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注重他们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此外,在一些高校教师的考核方法中,论文指标占有很大比重,轻成果转化、轻社会服务,还存在着从企业挣回515万元才可以与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万的绩效分值相同的考核方式的说法。这种“唯论文”的倾向导致了教师理科化。教师每天都要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撰写论文、申请课题上,却没有充分的时间来了解生产的实际需要,而且他们的研究项目也很少来自于企业,不能很好地为企业生产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2]。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1.工科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是高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过分注重将课堂变成信息传递的场所,不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问题能力培养。二是教材和课件的内容陈旧,无法及时更新。产业的发展速度要比高校的发展速度更快,在参加教科书编制工作的老师当中,具有实践经验和产业创新能力的老师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有些产业最新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被及时地反映到人才培养系统中的课程元素中[3]。
2.实践资源不足,实习流于形式。工程实训与实习对资源、设备与场地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偏低,造成了学生实习的时间偏短,从而制约了其实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实践教学需要实验室、工程项目、模拟场景等实际条件,但是有些学校因为缺乏资金,没有能够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实际条件,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对于现实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常只是到工厂里去看一看,往往只是走个过场,并没有什么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
(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脱节
当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着以课本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陈旧,而现实中企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导致了大学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工业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导致出现“校热企冷”的问题。即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希望通过企业的生产环境来培育学生,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热情并不高,从企业角度来讲,他们需要大量具备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来解决技术问题,而高校工科专业的大多数学生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企业主动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4]。
三、破解工科教学偏理科化困局的对策及建议
工科教学中工程实训是一门重实践的技术基础课,是工科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基本工艺方法、完成工程基本训练、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程。为此,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主动参与沧州渤海新区校际联盟组建工作,并率先与黄骅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开展工程训练基地共建,2023年校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的700余名同学先后赴黄骅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开展工程实训,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根据工科教育特点,校区积极探索并实施了适合本科工程教育的“581”实践模式。“5”是第五学期进行半学年的综合实习,该学期的实习过程为“见习—实习—总结”,即深入企业进行岗前培训两周,企业一线不同岗位实践操作16 周,总结答辩2 周;“8”是第八学期再实习半学年,该学期进行一学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1”是指总共实习一学年。
校区在破解工科教学理科化现象中采取了系列积极措施,但是中国式工科理科化是一个系统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单独只有工科教育改革就能解决,还需要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构。
(一)制定合理的工科教师评价体系
师资是工程教育的主要支持力量,要突破工程教育偏理科化的现象,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消除工科教师评价 “唯论文”的倾向,从“功绩论英雄”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科特色,细化考核标准,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真实经济价值和科技创新水平相结合,以此来衡量工科教师的整体水平。同时,对那些在实习中有突出成绩的老师,也要予以一定的奖惩,让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优化课程设置,鼓励跨学科融合
1.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工科教育中,既要对新技术的发展有所认识,又不能对理论教育置之不理,而是要将理论教育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构建课程系统,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改变学校“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套 PPT”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中加入项目教学。项目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与创造力[5]。邀请企业领军人才与专业教师组成双师型授课队伍,将项目教学环节与社会技术发展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加大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力度,为技术零的突破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一是要营造一种创新环境,激励学生勇于创造、勇于探究,设立创新项目和竞赛,把学生的创造成绩列入考核指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组织大四的工科类大学生到企业里去探索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做为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此来激发他们在工程中的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他们在实践中的成长与提高。
3.注重学科交叉与多元化发展。工科专业和其它专业之间的交叉协作是被鼓励的。目前,知识生产的方式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生产方式转变,为了满足新的时代要求,必须重新构建整个课程体系。在没有其它科学的支撑与融合的情况下,工程技术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此基础上,提出 “交叉专业”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比如,将美术因素融入到工程设计之中,能够使其更加具有美学和人性化。与此同时,站在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对工程项目进行思维,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三)整合资源,搭建创新实践新平台
解决工科教学偏理科化问题中,资源不足是一个关键挑战。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位于沧州市渤海新区中心地带的高教园区,通过对校区周边化工园区的初步调查,周边有丰富的化工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存有大量的空余土地,我们可以通过“政产学研”的合作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公司的合作,以及校友的捐助,筹措实习实训基地运行发展所需的资金,并根据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使实习实训基地能适应工科教学不断变化的要求和实际的发展。可以吸引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周边省市部分高校学生前来实习。通过建立预约系统,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避免资源浪费和冲突,提高设备和场地的利用率,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工作技能、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加大学校与社会深度融合力度。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实践资源的共享。学校和社会之间,高校应该更积极,而不是只等着企业找到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打破围墙,积极地融入社会。本科生在基础课程结束之后,就要真正进入到实践阶段,真刀真枪去磨练。通过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真实的工程项目,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企业和机构也能获得新鲜的创意和人才,实现资源的共赢和共享[6]。这样的合作与共享机制不仅有助于缓解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能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多举措提升工科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学校可以按照《工程认证认证标准》的要求制定专门针对工科专业教师的培训计划,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一线开展实践锻炼。通过实践,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先进的产业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推动实践教学在工科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其次,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培训课程等,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最后,开展继续教育有助于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增强他们对工程技术教育的深度理解,促进他们在教学中融入更多实践元素,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工科理科化”现象涉及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利益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目前新工科开始大批涌现,大环境的变化,为工科教育的提升提供了契机。作为高校,今后我们将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准则,以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与政府、企业多方联动,通过多种对策的实施与完善,渐渐扭转“工科理科化”现象,让更多论文写在工厂车间里。
参考文献
[1]叶雨婷.纸上谈兵的毕业设计、工科教师理科化、论文压力“连环套”、校企融而不合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一)[N].中国青年报,2023-5-8(5)
[2]边静,唐志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督导路径探析[J].河西学院学报,2020,36(02):123-128.
[3]赵永岭,刘光远.探析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8):93-94.
[4]韩琨.工科教师缘何理科化[N].中国科学报,2014-12-4
[5]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等.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 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4(06):17-20.
[6]罗远新,王树新,李正良等.创新引领,特色发展——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3):31-36.
基金项目: 2021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实践教育供给机制创新研究(课颗编号: 20210101003) 作者简介:于翠莲,女,河北徐水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改革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