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黄自艺术歌曲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
一、黄自人物介绍
黄自,中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先后于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和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心理学与作曲。1929年学成回国后便在国立音专任教,为当时中国的音乐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二、黄自的歌曲特征
艺术歌曲注重歌词的文艺性和音乐的旋律性相互结合,他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艺术语言表现古诗词的意境,歌词具有浓郁诗意和高超的艺术性,在当今艺术界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他的艺术歌曲作品在内容、选材与曲风上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他在创作艺术歌曲时的偏好是将中国民间素材和西方作曲技法融合在一起,将中国的传统诗词同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相结合,此外他还注重钢琴伴奏的情感特点,这种微妙的创作方式就使其创作的歌曲中,词、曲、韵味紧密融合在一起,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运用“音乐、诗歌、钢琴伴奏三位一体”的创作技法就是艺术歌曲的特质,这是一种艺术性极高的歌曲形式。
黄自的艺术歌曲结构严谨语法清晰并且风格独特。他的歌曲类型主要有古诗词艺术歌曲、爱国艺术歌曲、抒情性艺术歌曲等,其中著名的代表作有《春思曲》、《玫瑰三愿》、《长恨歌》、《怀旧》(第一部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交响乐作品)。黄自的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下文简单分析黄自歌曲的歌词、旋律、主题思想、表现风格。
(一)歌词—创造抒情的艺术意境
林冰凌曾在《黄自五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已经塑造初探》中这样评价:黄自的艺术歌曲是严格按照中文的四音调作曲创作而成的,这就使其作品中的旋律与诗音的响声完美结合,这也可以更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感。表达人物情感的艺术题材有很多,但主要是音乐与诗词,如果想要将这二者融合是非常难的。黄自对古诗词的修养很高,他有许多作品是用诗词创作的,多为唐诗宋词。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宋朝诗人王灼的《点绛唇赋登楼》,这两首歌曲都是耳熟能详的,并且这也体现了传统诗词和旋律的完美结合。《花非花》一共有10个小节,曲式结构是单乐短曲式,歌词头两句写景,但景色代表什么,作者不说。三四句“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还是不了解瞬间产生又瞬间幻灭,诗词表达一种人生如梦中存在的追念惋惜之情。诗词语意双关,具有朦胧美,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向都非常朦胧飘渺,文字空灵且精炼。这首歌曲的旋律既与和声稳定又与节奏统一,适配的旋律可以更好的表现出这首诗词自身的情感和韵味。
传统的古诗词可以很好的创造抒情的艺术意境。他用精炼间接的音乐语言表现诗词意境,用简单的谱面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中国的四音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音调既适合诗的阅读,也适合旋律的演唱,这便是它独特的特点。例如黄自的《玫瑰三愿》中歌词的句尾发音都押“啊”,这可以使歌词更加朗朗上口。
(二)旋律—构筑典雅的歌曲基调
黄自先生在创作艺术歌曲时喜欢选用唐宋古诗词或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所作的诗词来作为歌词。例如《玫瑰三愿》这首作品的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是的中国战乱时期,他在当时的时代压力下创作出这部反应民族解放事业的作品,并以此来抒发心中的忧愤情感。
这首歌曲的旋律风格优美委婉,为整首歌曲构筑了典雅的歌曲基调。在这一独唱作品中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其词曲合一,它以赞美和感叹的音调,曲折的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国破家亡的忧愤情怀。这首歌曲中音乐的节奏、意趣、句法等与歌词十分吻合,同时也运用了和声与伴奏,这便使得歌曲的情感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黄自先生在旋律的创作上具有极高的技巧性,这便使此作品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这首歌曲也就显得更加的活灵活现。他的抒情作品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打开了新大门。
(三)主题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黄自先生创作歌曲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难年代,他强烈的爱国精神让他迫切的希望中华民族站起来,所以他的作品通常都非常注重展现民族精神。他积极的参与到了抗日战争中,谱写了《抗敌歌》、《旗正飘飘》、《赠前敌将士》等一系列的爱国歌曲,这些歌曲都在很大程都上激励了抗战勇士的奋斗精神。
黄自先生也非常重视民族音乐自身的音乐特色。他非常系统的学习过西洋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但是他却非常努力的研究中西方音乐的交融。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并且他的创作倾向使极具现实主义的。他救亡图存的音乐作品通常都有浓厚的大无畏英雄豪情色彩。他认为用古诗词做歌曲的词可以很好的体现出乐曲的民族色彩,旋律既有雄厚气质描绘的激昂也有平缓的笔触描绘的恬淡意境。他用自己方式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音乐新路线,他为中国音乐风格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理论思路和实践经验。
(四)表现风格—丰富多变的情感表达
《思乡》这首词长短句高贵典雅,颇有韵味,黄自便为其谱曲,广为流传。作品中他将西方的作曲技术与传统的民族音乐相结合、词与曲相互呼应,创作出了新时代的中国音乐文化,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歌曲具有很强的艺术创作性,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描绘了作者内心复杂丰富的情绪变化。钱康仁先生在《黄自的声乐创作》一文中这样说道,“《思乡》和《春思曲》的钢琴部分,均采用了造型手法和和声手法(色彩性转调),伴奏离开了歌词,几乎可以成为钢琴独奏曲。”这份评价是相当高的,通过此亦可见黄自先生在艺术创作上具有极高的水准。
《思乡》这首词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抒情歌曲,有上下两个篇幅,上篇主要写景,描绘的是柳丝轻拂的春天景色。杨柳春天的标志,但也经常被思乡的诗人们写入文字中。墙外的声声鹃啼,似乎也在诉说着游子心中思乡的情怀。歌曲下篇主要写乡愁,歌曲的情绪开始变得激动,游子满腔的离愁悲情仿佛要同流水一同归乡。黄自选词时主要注重寓情于景,作曲时也强调刻画充满诗意的景色。12/8的节奏型活泼顽皮,在这首歌曲中黄自充分地运用了不同的调性的不同色彩。整首曲子只有二十五小节,但是却有三个调性,转变了五次。F大调—降E大调—E大调—降E大调—F大调。调式的转换是对称的,可以让歌曲首尾呼应,更具有乐段的完整性。这种调性转换十分复杂多变,因其创作具有难度所以在音乐作品中十分少见,更何况黄自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动荡不安宁,这也就使其扎实的和声功底变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