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一带一路背景下汉绣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分析

秦幼苹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46期

摘要:汉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区别于其他绣种的特点和优势,但其发展现实却是在湖北地域内尚且不具有显著的知名度。在一带一路的机遇挑战下,需要不断借鉴各方经验,同时健全传承机制,加强对外文化融合共生;文化经济融合,走特色产业道路;整合大数据资源,构建汉绣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充分借助信息化时代的优势,促进跨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一带一路;汉绣;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一)健全传承机制,加强对外文化融合共生

1.大力培养汉绣传人和从业者

汉绣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各大高校和研究所也是很好的主体,尤其针对武汉高校众多这一显著优势。只有培养稳定的汉绣人才体系,才能为汉绣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武汉要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设文化城市,需要政府积极为汉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助。不仅要明晰相关汉绣传承人的职责,还要依此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参与热情。同时整体统筹高校建立相关非遗专业,积极给予留学生群体接触汉绣的机会。一带一路背景下,不仅可以吸引国内人才的参与,也可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吸纳众多外国友人。

2.系统整理汉绣针法和技法

汉绣的色彩对比鲜明,针法多样,纹样有楚地风韵,这是其特点。针法和技法是一种刺绣区别于其他刺绣的灵魂所在,汉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独特的针法和技巧,例如“平金夹绣”、花字组合等。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组成专门的非遗保护队伍,以专著、影像、实物等方式将特色非遗留存下来,充分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也可以将简单的汉绣针法纳入学校选修课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汉绣针法和技法生活化,而非束之高阁。

3.结合地域文化,发扬汉绣特性

在一定程度上,汉绣的文化内涵早已超过了技巧的界限,而成为一个地区的符号。但是要让一个符号名副其实,必定要让它与此地区结合。汉绣是楚地的产物,有许多楚地的元素,但现在汉绣市场同质化严重,产品良莠不齐,汉绣的地域特性在逐渐消失。传承汉绣要制作精品,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汉绣自身的生产水平,并且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汉绣注入活力,这样才能打造属于武汉的文化符号。

(二)文化经济融合,走特色产业道路

“文创”成为近几年大热的词汇,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将汉绣这一传统文化与经济结合,走出自己的特色产业化道路是传统文化转型的一种探索。

1.发展实体经济,形成产业园和商业街模式

汉绣的人才体系还停在“生产体系”,而不像其他现代产业,已经到了“市场阶段”。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相关国家的交流主要集中在商品领域,而文化的传播也蕴含其中。汉绣想要更好地进行对外文化传播,就需要有自己的生产实体体系。一方面要扶持已经存在的实体经济。要对武汉地区的汉绣手工作坊、经营门店,培训班等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要进行创新设计,开发出新的商业模式。汉绣发展的过程中要将资源进行集中,通过资本和产品的运作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形成规模体系,这是较为稳定的发展路径。

2.与其他元素结合,增加衍生品多样性

近年来,汉绣已经在传统产品类型上进行了创新,也有了一些相应的衍生产品,在相关领域进行拓展。汉绣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政府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创新特色产业的发展。在提供精品的同时,注重产品实用性。实用品要根据消费对象和用途进行多样化的创新设计,不能千篇一律,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粗制滥造,没有丝毫的文化底蕴。

在实用范围上,可考虑与多种使用类型结合,例如帆布包、胸针、口罩等。新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汉绣可以运用到网页设计、广告制作上,增加产品的内涵。同时楚地的一些其他元素也可以给予汉绣一些借鉴。独具楚地特色的龙凤纹、湖北编钟、黄鹤楼等具有地方特征的器物图案都可以与汉绣这一刺绣形式相结合,产生新的奇妙反应。

(三)整合大数据资源,构建汉绣信息资源数据库

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技能。汉绣不仅要从传统角度不断增强自身魅力,而且要了解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在大数据的浪潮下,整合资源,构建信息网络,进行大数据分析,这些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1.促进与数字媒体的融合

一方面,通过视听影音设备记录汉绣传承的相关资料和视频,在相关平台形成视频话题,不仅更加生动准确,而且可以扩大汉绣的传播范围。PC端、移动端均可观看,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汉绣师徒开班教学的缺点,时间机动性和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另一方面汉绣可以与电视剧、动漫、广告、短视频、电子书等多元的数字媒体融合,借助抖音、喜马拉雅、微信、微博等平台将汉绣的形象立体化。数字媒体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汉绣的传播效率,而且可以为汉绣带来多样的创新思路。

2.完善非遗知识数据库的建设

对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整理编码、分类收录,然后构建完善数字图书馆,既可以使社会大众得以获取相关信息,提升文化水平,又可以方便研究人员直接获取利用有关数据,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体系建设。利用全社会的各方资源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顺利展开。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经改版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也已重新上线,但是所收录的信息非常有限,并且表现形式单一,多为文字描述加静态图片,缺乏视听等多种感官的调动。非遗保护和传播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其为现代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任何措施的施行要具有实用性。协同多方资源丰富和完善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立汉绣专属网站,传递汉绣文化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冯泽民.荆楚汉绣[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2]徐宇倩.非遗视域下湘绣与汉绣比较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20.

[3]涂丹.全球文化保护视野下的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卢思宇.汉绣在丝网版画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20.

[5]秦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以徽州区域为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