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二十大报告》中名词的维吾尔语翻译方法

阿力曼江 肉孜 布热比古丽 阿布都热依穆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46期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甘肃兰州 73003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组建的民族语言翻译组承担了大会文件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7个语种的翻译工作。本文以《二十大报告》汉维吾尔文为语料来源,首先收集《二十大报告》中的名词并进行分类归纳同时统计名词的词频,其次通过实例探讨分析《二十大报告》中名词的维吾尔语翻译方法,旨在为政治类文本翻译实践提出意见建议,从而使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得到升华。

关键词:二十大报告;名词;维吾尔翻译

引言

《二十大报告》维吾尔语翻译能够让更多的人民了解党和发展。研究《二十大报告》中名词的维吾尔语翻译对政治类文本翻译有着借鉴作用,从而提高政治类文本的维吾尔语翻译质量。此外,能够让维吾尔族老人对党的政策方针了解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量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二十大报告》汉语和维吾尔文本为语料,旨在对名词的维吾尔语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得知,关于《二十大报告》的翻译是从汉英方面进行的。目前有6篇文献,其中5篇是期刊论文,1篇是硕士学位论文。学者们是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二十大报告》翻译研究的。总之,学界对《二十大报告》翻译研究做了较多梳理,虽然当前的数量和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和延申,但基本涉及到了哈萨克语、蒙古语、藏语翻译、一词多译、翻译实践报告、日语翻译、功能主义相关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研究探讨。目前,《二十大报告》中名词的维吾尔语翻译几乎都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对以后的政治类文本的维吾尔语翻译有着参考作用。

一、《二十大报告》中的名词及分类

在《二十大报告》中总共名词327个。以上图表可知,抽象名词最多(122个)、物质名词(67个)、机构名词(50个)、集合名词(34个)、个体名词(31个)。

此外,本人通过使用NLPIR在线平台统计出名词的词频,根据数据可知,在《二十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人民”一词。其次是“中国、国家、体系、社会主义、人、党、制度、社会”等等。数据如下图:

二、《二十大报告》中名词的维吾尔语翻译

(一)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者按发音表示出来的翻译过程。将汉语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按发音标准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过去通常将其看作直译的一种特殊形式,似乎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能单独作为一种方法与直译法和意译法相提并论。

根据分析,音译汉语姓名时,姓名汉语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均以汉语标准音为依据,按维吾尔语所通用的拼音法音译,通常遵循“姓在前,名在后”的做法,姓和名分开写。而维吾尔族的姓名排列顺序正好与其相反,名在前,姓在后。而地名是所代表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既有指称意义,又有特定意义和文化意义,主要采用音译法。如果地名是单音节词,音译全词,后加意译的通名。如果地名或专名表示单音节词,专名音译,通名意译。如:例12“山东省  ʃænduŋ θlkisi”符合此原则。

音译法用于专有名词的翻译,也出现特殊情况。如“路线”、“方针”这词是属于抽象名词,“路线”分别表示是指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和思想上、政治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方针”指引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但在翻译时使用了音译法译成了“luʃjæn”、“fαŋʤen”,用汉语拼音读法来翻译的。例17“侨民”是表示长期住在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居民,属于个体名词。同样,也是用汉语拼音读法来翻译的。应该翻译“muhαʤir”,既能表达原文内容,又能符合译文语言。

(二)直译法

直译是指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变换为另一种语言和形式的过程或结果。直译要求基本保持原语的表达形式及内容不得更改。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原文的形式一般包括词序、语序、断序、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体风格、地方色彩、个体风格、民族特色等等。直译具有两种特征。第一、直译强调“形似”,主张尽力将原文内容的形式逐一翻译出来。第二、直译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自己的性质、特征。《二十大报告》部分名词使用了直译法。如:

根据语料分析,在《二十大报告》中大多数名词使用直译法来翻译的。例7“沙”原本是沙漠,在维吾尔语翻译时用全名“qumluq”来表示。这里的“luq”是构名词词缀、也是构形容词词汇属于多功能词缀。此外,例3、4、5都是用通名翻译的。例21“领导”是兼类词。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在《二十大报告》中以“党的领导”形式出现。这时是动词。维吾尔语翻译时也用动词译成了“ræhbærliki”。

(三)音译加直译法

根据《二十大报告》语料分析得知,在《二十大报告》维吾尔语翻译时,有些名词则使用音译加直译法来翻译的。如:

上述实例可知,这些名词都属于专有名词,同时也属于中国特色词。在翻译时前面的词用音译法,后面的词用直译法来翻译的。但其中的第9例“中国梦”中“梦”是表示人在睡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此外还表示空想、幻想。维吾尔语翻译时译成“αrzusi”,意思为愿望。使用了意译法。

(四)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做释义性解释,在转换过程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以调整原文结构,用规范的汉语加以表达,这才真正做到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米,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既可。意译使我们在深刻领会原作精神实质的前提下,不拘束于原作的字面形式,创作性地表达原作的思想,但决不是“自由创作”。不可以添枝加叶,改变原作的风格。如:

1饭碗tαmαq   mæsilisi

2湿地suluq jær

3水dærjα

第1例“饭碗”这表示吃饭的工具,厨房用具。但是维吾尔语翻译时译成“mæsilisi”这词表示“问题”之意思。第2例子“湿地”中“湿”表示沾了水或显出含水分多的意思。维吾尔语翻译时译成“suluq”,其中“su”是名词,“luq”是形容词词缀,所以此词是形容词。第3例的“水”表示喝的液体的水,但是在翻译时候使用意译法,译成了“dærjα”。这虽然表示水但是在汉语中“dærjα”是“河”之意。

结论

汉维翻译实践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了解,提高人民对政治类文本的兴趣和政治素养,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能够更好的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本文以《二十大报告》中名词为研究对象,先梳理归纳《二十大报告》中的名词并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出《二十大报告》中名词的维吾尔语翻译方法。得知《二十大报告》中人名、地名一般使用了音译               法。除此之外,其他名词类别大多数使用直译法,少数名词使用意译法。由于《二十大报告》属于政治类文本,在翻译过程中不容译者的个人感情,反而所以较少使用意译法。一般是不能用译文语言表达词语使用了意译法。通过《二十大报告》中名词的维吾尔语翻译方法研究得知,译者在翻译名词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恰当并灵活运用,灵活翻译名词,使得《二十大报告》维吾尔语翻译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王燕,张丽:《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国特色词汇日语翻译策略——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为例》,《文教资料》,,2023年第 3 期。

[2]韩清月:《党政文献翻译中的守正与创新——二十大报告英译实践感悟》,《中国翻译》,2023年第 1 期。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汉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维吾尔语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2022年12月重印)。

[5]阿不都拉·阿帕尔:《政论文的文学性及其维吾尔文翻译——党的二十大文件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漫谈》,《民族翻译》2022年第 6 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