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舞蹈美学追求

——中国古典舞中的“圆”

张艺含琦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45期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圆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以“天圆地方”为原则,而“圆”是中国舞蹈最基本、最本质的美学追求。“圆”的运动原理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和表演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圆”的元素蕴含在中国古典舞演员的舞姿和肢体动作中,可以说“圆”贯穿于中国古典舞的整个表演过程。本文探讨了“圆”的艺术, 分析了“圆”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阐述了“圆”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

一、“圆”的形成与发展

“圆”代表圆润、柔和、美丽和完美,象征着天地、自然和造物的圆润,以及人类生存的完美。“圆”在中国文化中就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它不仅是一种几何图形,更是一种深含哲学意味的审美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人们通过“圆”来认识事物的规律。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万物皆圆,万物极微”。因此,“圆”被认为是一切艺术的基础,代表着圆满、回归起点的最高境界。在许多文化的早期,都出现过“天是圆形”的世界观。最早的人类可能从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断出天空是圆的。太极的“阴阳鱼”图是最著名的圆形图像之一,它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世界的认识。中国“天圆地方”观念是这种世界观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老子《道德经》“反者道之动”深刻诠释了“圆”,尤其是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都是以“圆”的运动为基础的,同时老子也提出了“道在太极”,“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到了宋朝,许多儒家学者将“太极”和“圆”融入到儒家传统治学思想之中,创建出了“太极理学”。他们认为,“圆”代表了完美和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从广泛使用的“圆”可以看出,它一直持续影响着中国艺术和文化美学的发展。

二、“圆”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一)中国古典舞中“圆”的概述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逐渐发展了起来。中国古典舞遵循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外在形成独特的舞蹈风格,内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 想。动作方面,“形、神、劲、律”为中国古典舞的基础,“欲左先右”“欲上 先下”“欲开先合”是中国古典舞所要遵循的规律,“提、沉、冲、靠、含、腆、 移、旁提、横拧”为基本要素,“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法则赋予了 中国古典舞鲜明而又独具特色的“圆”的风格。

中国古典舞,以其核心的“圆”为特征,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舞者 们以“圆”为基础,将舞蹈演绎得圆润、灵动、流畅而有力。“山膀”这一古典 舞动作,借鉴了京剧中的舞蹈动作,蕴含着“圆”的美学特征。在这个动作中, 从肩膀到手指画了一个大圆,手臂要“藏肘”,手腕要“收腕”,肩膀要“收肩”, 处处体现曲线之美。中国古典舞,以其核心的“圆”为特征,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舞者们以“圆”为基础,将舞蹈演绎得圆润、灵动、流畅而有力,而且与阴阳、易经五行相吻合,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与太极思想,体现了艺术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圆”的思想完全符合艺术,但同时又超越了艺术。因此,中国古典舞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体系以及自身内涵的舞蹈艺术。

(二)中国古典舞中“圆”的影响

“圆”是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审美标准,这个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 的历史中。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对“圆”这一规律的精妙表达和提炼,它 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艺术、哲学、建筑、文学等等。在舞蹈 领域,“圆”的审美标准尤其重要,它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更是一种 精神内涵的体现,表达出和谐、圆满、流畅的美学理念,这种理念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审美观念中,“圆”象征着完美、精致和含蓄,这种中国特有的哲学思维和审美观念,也决定了“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 在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圆”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经典智慧、传统文 化的精髓和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古典舞的动作体系得以确立,“圆”在戏曲舞蹈和传统武术中得到进一步研究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独立的动作体系和动作特点,舞者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也在中国古典舞的动作中得到了强化。除了“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等动作外,还有“脚未动,身先走”“动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感表达。这样的相对也体现了 "圆 "的阴阳对立之美。

“身韵”课程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成熟。“身韵”是指中国古典舞中的一种独特的表演技艺,它包括“身法”和“韵律”两个方面的内容,“身韵”课程是唐满城和李正一两位老师在中国古典舞教学和实践中努力和总结的成果,最终形成了专属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训练体系。

三、“圆”在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运用

(一)“圆”的外形之美—以中国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为例

《丹青扇舞》是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之一,编导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佟睿睿老 师,曾获第二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组金奖。这是一个身韵性质的扇舞组合,用一把扇子做出各种动作和招式,将这个道具运用得“似扇非扇、似剑非剑”,舞蹈的背景音乐选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曲调悠扬婉转。表现形式包括琴、扇子和书法等传统文化元素。舞者通过塑造的形象、独特的道具选择和舞蹈动作的编排,表现出扇子和书法的优雅形象和灵性,形成一种独特的 "圆润 "美感。

在舞蹈的造型上,丹青扇舞的所有动作都蕴含着“圆”的意象,舞运用道具 扇子的运动形成“圆”的意向,从肩到肘再到扇子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弧线,同时 以腰部为轴,这都体现了“圆”的运动规律,符合中国舞蹈美学追求和中国舞蹈的审美观,同时又给人以线性的印象。体现了圆形轨迹和 “拧、倾、圆、曲”的运动规律,使动作的衔接更加流畅。

在舞蹈编排上,《丹青扇舞》将女性的柔美与刚毅极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反差美感。在舞蹈的前半部分,流畅的动作和悦耳的古筝曲构成 了“勾脚上步”和“转笔”的静态的、“圆”的形象,同时利用“转扇”和“开 扇”的动作表现了豪放的气质。尤其是在表现“狂草”的舞段,舞者极好地利用 “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动作路线,表现出书法笔触的走向,并且“大圆套小圆”表现出生生不息、刚而不拙、柔而不泄的精神追求。

《扇舞丹青》是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它将“圆”的美感充分融入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和舞蹈编排中,并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扇舞丹青》通过舞蹈动作中圆弧运动规律的运用和舞蹈编排中快慢对比的运用,体现出了对“圆”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二)“圆”的内涵之美—以中国古典舞作品《踏歌》为例

在太极图中,阴阳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中国古典舞运用“拧、倾、圆、曲”的运动规则,突出了圆的造型美。“形神合一”是指中国古典舞中造型与气韵的 完美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 形合、形与神合”,只有精神与物质达到高度统一,才能展现出中国古典舞的美 感和魅力。中国古典舞的“圆”很容易理解,因为它强调圆的造型美和刚柔并济 的感觉。

十多年对中国汉唐舞蹈的研究,孙颖老师根据汉代舞蹈的动作特点,利用历 史文献、画像和壁画,编排再现了中国古典舞作品《踏歌》,这个作品中的大部 分静态造型都直接取自敦煌壁画和砖雕画像。动作造型有一定的倾斜度,虚实结 合,欲扬先抑,轻转慢旋,体现了《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的“圆”的形态, 和传统戏曲舞蹈中“欲上先下、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动势规律很相似。在太 极八卦图中,阴阳是最为明显直观的对立存在,而这也在《踏歌》这个作品中有 所体现,舞蹈中所有的姿态变化都与点和线、快和慢、虚和实之间的对立密不可 分,尤其是袖子的运用,代表了一种 “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运动规律,它以舞者的运动轨迹为基础,将对称感融入舞蹈动作中,舞者的运动轨迹基本上是圆形的,在空间中形成一个三维的圆,并融入了动态的圆形美感。至于舞者的姿态,通过腰部的拧、胯部的送以及身体的左右摆动,形成身体的“三道弯”,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也体现出了圆的审美。

关于《踏歌》的编舞和他们对中国古典舞的理解,孙颖老师说:“气、力内 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蕴藏在“韵”和“势”之中。”这种韵律和 动势体现在舞蹈中就是圆的轨迹和形象,就像中国古典舞中云手的动作一样。 在《踏歌》中,中国古典舞的形神与“圆”舞姿的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充分说明编导已经把握了“圆”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然而,“圆”不仅仅存在于舞蹈中,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体现。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文化审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中国古典舞中“圆”的研究,既是对中国古典舞审美文化根源的探索,也是对中国古典舞民族特色的探究和整理。

结语

本文以“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选取了两部中国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和《踏歌》,以此为例来展示“圆”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分析了“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以及“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形式,“圆”不仅体现在动作上,更融入了情感和意蕴,使得舞蹈更具深度和广度。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圆”的艺术在各类传统艺术中都有所体现,这也说明了人们对这种宏大愿景的期待和向往。在中国古典舞中,“拧”“倾”“圆”“曲”是用来形容“圆”的形体特征,而“平圆”“立圆”“八字圆”则是用来实践“圆”,追求“圆”的美感贯穿于中国古典舞的各个领域。中国古典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使中国古典舞在“圆”的艺术实践中越走越远,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方式,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舞是“圆的艺术”的体现,也是对中国舞蹈美学的探索。

总的来说,“圆”之美,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独特魅力,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以一种无言的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因此,对“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教程[M].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闫月珍.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

[6]于平.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1).

[7]孟蓓.浅析中国古典舞中“圆”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8).

[8]韩柏.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对“圆”的理解[J]. 大观周刊,2011(6).

[9]宋静.试论“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性[J]. 青春岁月,2013(13).

作者简介:张艺含琦(1999.04) 女  汉族  上海  硕士研究生在读  云南艺术学院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与文化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