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龚兰英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47期
邵武市水北幼儿园 354000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能够得到身心全面和谐的重要前提。作者选取202位幼儿家长和106位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幼儿家长和教师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缺乏认知,并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未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理论知识沉淀不够深厚,家庭和幼儿园双方未取得教育共识等。文章主要基于调查者的角度探究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旨在了解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家园合作

一、研究背景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发展水平及年龄阶段为依据,采用幼儿接受度高的心理教育方法,高效培养幼儿心理素质,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使幼儿能够得到全方位发展的教育活动。[1]3-6岁是幼儿心理不断发展,人格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2] 幼儿的心理尚未成熟,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许多幼儿凸显出一些问题,比如:自私、攻击行为等,幼儿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和思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态度情况

调查中认为不重要的教师占8.49%,家长占22.77%;认为一般重要的教师占58.49%,家长占37.13%;认为非常重要的教师占33.02%,家长占40.1%。显而易见,家长和教师能懂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访谈中可以发现,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偏少的,重视程度不够,面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很难处理恰当。

(二)幼儿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认知情况

1.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认识

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可以胜任,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胜任,必须两方结合才能取得足够的效果”。[4]如图2可见教师对家园合作的认识不够深刻。家庭是幼儿生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

2.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认识

问及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的认识,有八成的家长都认为交给幼儿园就行。在访谈中也看出家长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解,即使孩子的不良心理表现明显,家长也未能第一时间发现,更加谈不上及时联系教师帮助孩子纠正。

(三)幼儿的不健康心理情况

好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才能全方位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发展打好基础 。[5]某园张老师提及他们班的东东小朋友口吃严重。张老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发现东东父母对她过于严厉,给东东报了许多兴趣班。张老师问及东东是否喜欢上兴趣班,东东的回答是“一点都不喜欢,每个周末都不想去”。初步判断专制型是东东父母的教养方式。

东东口吃大部分原因是心理因素,面对家长紧张,“敢怒不敢言”。从而导致东东口吃现象。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自身需求,没有考虑到孩子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不重视孩子心理健康。孩子通过自主发现式探索,思维发展的效果相对比较好。

三、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生活水平提高,幼儿在“过剩”物质背后,承受“精神”消化不良及精神营养“饥荒”。调查发现,某市幼儿心理健康的状态和教育现状情况不是很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到五分之一。幼儿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和行为偏差,据各心理专家以及作者的调查,幼儿心理问题主要有自身、家庭、幼儿园三方因素造成。

(一)幼儿自身因素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出生,通过父母的遗传产生个体差异。遗传是先天的,但也不能决定一切,后天的发展还需要教育,没有教育环境,再好的基础也等于零。神童“方仲永”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后来流落到比不上一个普通人。可见,后天的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二)家庭因素

教养方式不恰当。幼儿心理偏差,往往和家庭有关,尤其是家长的的教养方式。有些家长给予厚望,把孩子当成附属品;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想要的一切都满足等等。在这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通常在某一方面会缺失。。

未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促进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是构建一个和睦的家庭。[7]父母经常吵架,家庭生活不安定,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这种情况很可能影响孩子人际交往障碍。

缺乏家园合作意识。许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即使教师反映,也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对老师评价不好。据教师反馈,家长更多地是关注幼儿的身体营养状况,缺少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交流。

(三)幼儿园因素

重视不够。教师在活动过程常忽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现阶段无法理解的东西强塞于幼儿。国家颁布的文件有明确规定:必须切实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但重视的程度是远远不足的。

未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幼儿心理发展,促进幼儿自我认识。也可以观察到幼儿前后的变化,发现问题。

四、建议

(一)对于幼儿自身

在孩子自身因素调节上,需要家长和教师参与,共同发现与解决。家长或教师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给孩子一些建议,不影响孩子自尊。他们还可以在外力的帮助下参加心理素质训练,监护人不应忽视后天教育。在有良好的基础上,慢慢的帮助幼儿突破自己。

(二)对于家庭

塑造权威的教养方式。通过研究发现混合抚养家庭的儿童性格多为开朗活泼,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更加顺利。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自由权,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要在孩子的发展水平上把握好期望值。

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应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在爱的力量下成长,慢慢的在无意识下拥有感恩的心。家庭人员的不良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发展,幼儿有很强的模仿力。家长抵制不良行为,帮助幼儿发展。

增强家园合作意识。家长和教师是同一辆车的车轮,只有保持方向一致才能正常驾驶。教师和家长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心理健康的幼儿。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有效合作,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在同一水平线。

(三)对于幼儿园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是前提,积极实施是关键。教师应切实际,给幼儿建构健康的心理环境,多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等。

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的内容可以有幼儿作品、同伴交谈记录等等。邀请家长参与,请家长配合。教师要多鼓励幼儿经常回顾自己的作品,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变化,提升孩子自我反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的难点在于幼儿与成人的思想状态和思维逻辑并不同,在教育过程中需站在幼儿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才能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得法。[6]要培养好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应增强家园间沟通,利用一切资源,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家园环境,家园合作一致性等。培养幼儿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龚兰英 1996年2月18日 女 福建邵武 本科 二级职称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