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赖洁婷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52期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心小学 511431

摘要:语文学科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并将“文化自信”列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首。而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充分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将基于新课标,从实践上探讨小学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实践

一、诵读经典,读中促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的诵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可以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文化的内涵,激发学习兴趣。不管什么类别的古诗文,韵律是其突出特点。基于这一显要特性,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学生在诵读中可以得到美的熏陶、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小学古诗文有着极强的韵律感,非常适合吟诵,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感受韵律美,丰富文化积淀。汉乐府《江南》是小学生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正式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对于接下来的古诗词学习起到“打响头炮”的关键作用。在朗读中,教师可首先抓住诗歌体裁——五言诗,每一句采用二三分的朗读形式,让小学生通过练习,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接下来的朗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读懂句子,梳理诗歌大义。学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员齐读、个人朗读等各种形式,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脑海中浮现出江南水乡荷叶丛生、劳动人民采莲戏莲、鱼儿畅游其间的美丽画面,进而体会出劳动人民的欢乐心情。

二、创设情境,丰富想象,探索古诗文教学趣味

古诗词言简义丰,虽短短几行,却隐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文言底子薄,相关积累少,怎样帮助他们跨越语言障碍,理解意思,克服畏难心理,从疏离走向亲近呢?创设故事情境,通过故事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文化情感,从而实现对古诗文思想情感的感悟,是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研学,了解古诗词创作背景,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创作时的心情。在领悟诗词思想感情前先搭建一座了解的桥梁,跨越因复杂的时代、创作背景产生的理解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与学生进一步讲述作者故事背景。如在教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可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创作背景。王安石当时推行变法,困难重重,受到了反对势力的阻挠和攻击,最后,王安石迫不得已辞去了宰相的职务。被罢免宰相之职后又被召回,二次拜相。当他接到皇帝的诏书再次离开美丽的江南时,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变法斗争。王安石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看似描写景色,实际抒发自己雄心壮志的七绝。

除了故事情境,教师还可借助多种媒介,对古诗文进行艺术“还原”,在“入境还原”中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文的场景,深化体验,了解诗人,感受诗人的情怀、胸襟,走进诗人内心,将久远、静态的文字转变为现实的、动态的故事情节、人物画卷。这是很多名师的妙招。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讲授《长相思》时,通过音乐渲染、感情诵读领悟诗词情感美。山水兼程,词人旅程艰难曲折,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路途遥远,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夜深时分,营帐外刮风下雪。此情此景,勾起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王崧舟老师巧妙地运用了配乐诵读的方法。教师不直接把这首词的情感浇灌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体会的方法,通过语速的快慢缓急,感受词人的思乡之情,再播放音乐“狂风呼啸,蓦地,笛子的吹奏声响起。”的边塞特有的声音,还原边塞荒凉萧条的情境,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这首词所蕴含的情感。

三、课外延伸,融通古今,优化古诗文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途径。开展与课程标准相关的活动,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古诗文。”课外延伸活动注重课内学习向课外研究的延伸、书本世界向现实生活的延展,让学生在课外体验节日传统,加深了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优化了古诗文的教学评价。

例如,在活动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有效方法。组织各种诗词活动,丰富学生文化体验,恰恰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低年段以听、诵为主要形式,并依托绘本、美术活动、表演活动等,将经典诗词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例如利用餐前、课前以及零散的等待时间,进行诗词的倾听、传唱和朗诵。与美术科组活动结合,举行经典诗配画活动。与学校德育活动想结合,开展诗词表演活动。高年段在反复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可开展诗词竞赛、诗词大会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提升学生文化自豪感。比如,仿照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举办“班级诗词大会”。教师先制定活动的方案,根据统编版小学语文选定活动古诗词篇目,适当拓展相关诗词。通过班干会议确定实施计划、组织形式,设计好参赛方式和活动环节,如诗词接龙、飞花令、看图猜诗句、诗词问答等等。然后班级分小组,各组轮流推选选手参赛。语文教师可以作为现场观看嘉宾,还可以特邀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作为的解读“专家”,现场对学生在学习中不清楚、不明白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答疑解惑。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日常教学中理解、融通文化,进一步传承文化,需要融通古代与当下,注重课内学习向课外研究的延伸、书本世界向现实生活的延展,收获当下向播种未来的开拓。

总之,小学语文古诗文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读中促悟,感受文化魅力,挖掘古诗词中蕴藏的美好精神品质;改善古诗文情境创设,丰富想象空间,探索古代诗词文化的教学趣味;拓展诗词文化活动,积极课外延伸,融通古今,优化古诗文教学评价。在不断实践中优化古诗文教学方法,传承其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2]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2.

[3]吕俐敏.引领学生步入传统文化的世界——统编教材“精华语料”的梳理与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202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