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态产品产业化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基于桑植县蜂蜜产业的调查
摘要:本文基于桑植县蜂蜜产业的调查,探讨了生态产品产业化助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通过充分利用桑植县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蜂蜜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文章分析了蜂蜜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同时,总结了桑植县蜂蜜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强调了教育培训、特色产业发展以及政策支持和组织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普适性原则。
关键词:生态产品 革命老区 三位一体 蜂蜜产业
引言:
生态资源是大自然给予广大乡村地区的宝贵财富,是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属于本地区的独特生态产品,依据生态产品的特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与宣传,打造生态产品产业链,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方法。革命老区多位于乡村地区,多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其大多数分布于崇山峻岭的边远山区、多省交界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发展受到掣肘,交通不便,因此绝大多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落后,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然而,由于革命老区独特的地理区位特点,其保有大自然给予的优良生态环境,拥有涵养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因此,如何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探索红色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本文总结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经验,并将其普适性原则应用于全国各大革命老区,以助力经济发展,激励更多青年关注乡村建设,挖掘乡村发展潜力,助力乡村经济全面脱贫。本文以桑植蜂蜜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蜂蜜产业化对桑植县实现乡村振兴的影响路径。
一、桑植县蜂蜜产业现状
(一)资源丰富
桑植县位于湘鄂川黔革命老区,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旅游资源独特,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桑植县蜜源植物种类丰富,能生产多种优质蜂蜜,具有非常可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然而,地方政策未规范发展,产业布局分散,生产标准未统一,智能化生产未大范围普及。
(二)产业基础良好
桑植县蜂蜜产业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好,实力雄厚。全县有蜜蜂养殖户21750多户,共发展195家新型经营主体,蜜蜂保有量达到8.15万群(箱),年产蜂蜜800吨左右,产值达2亿元左右。虽然蜂蜜产业链发展走势良好,但在源头、加工、销售、物流等方面仍存在缺陷。
(三)存在问题
上游产业包括蜜源植物生长、蜜蜂养殖与产蜜三部分。桑植地区山地丰富,花蜜具有海拔差异化的特点,不同品种蜂蜜的产量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由于地形限制,产业发展规模较小,蜂蜜生产数量少,质量较低,无法满足人们对多元化蜂蜜的需求。养殖方式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做到科学高效地养蜂与高量取蜜,导致蜂蜜供给不足,价格无法提高。
中游产业包括蜂蜜的储存、加工装配与品牌包装设计。桑植蜂蜜营养价值丰富,质量优良。由于无需深加工,制作流程简单,有许多农业小家庭从事蜂蜜生产。然而,系统加工体系不足,导致蜂蜜营养价值流失。包装能力欠缺,宣传不足,消费者购买欲望低,销售产量难以提高。
下游产业包括销售营销环节。桑植蜂蜜终端消费情况较好,但由于生产规模小,宣传推广不到位,销售范围有限,经济利润较低。物流网络未完善,各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未广泛建设通风贮藏库等设施,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不佳,销售阶段受阻。
二、桑植县蜂蜜产业的发展路径
桑植县目前形成了“电商+市场+产业+农户”产业体系和“政府+高校+协会+农户”校地合作模式。注重养殖户素质培养、人才体系构建,培育养殖技术人才与电商直播人才,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电商直播B2C模式和O2O观光农业经济,增加销量,提高知名度。校地合作模式通过高校理论联系实际,转化成科技成果,推动实践发展,实现高校和地方科研成果双循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三、桑植县“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桑植蜂蜜产业链的延长提高了经济附加值,使产业体系更完善,韧性更强,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提升产业构成多元化,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扩大就业面,提升生活消费观。
在研究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桑植县蜂蜜产业形成了“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教育引领和红色文化传承是动力和支撑,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政策支持和组织引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一)教育培训的作用
桑植县利用红色革命文化,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党性教育基地,吸引大学生前来社会实践与学习,将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诠释革命教育意义。
(二)特色产业发展
桑植县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拥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将其与产业结合,延伸至桑植白茶等其他产业,做优做大蜂蜜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目前,桑植蜂蜜产业占农业总GDP的10%,养殖乡镇达23个,可供养蜂的面积达350平方公里。桑植蜂蜜被誉为“仙境中产出的甜蜜”,品质极佳,种类丰富。2018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前景广阔。
(三)政策支持和组织引领
桑植县坚持党建引领,出台蜂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蜜蜂产业列为扶贫重点项目之一,帮助贫困户培训技术,建立高质量的生产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蜂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桑植县党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养蜂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产业,建成蜜蜂养殖基地和产品加工开发基地,提供众多工作岗位,带来可观收入。同时,积极寻求校地合作,引入高校优秀人才资源,与长沙理工大学合作,创新蜂蜜产业新模式,促进经济发展。
结束语:
笔者团队致力于实践与推广团队“四创新一实践”模式,四创新指创新高校成果转化、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特色产品服务四个部分,一实践指实现专利技术入股。将高校、政府、企业优势联合,计划利用“4+1”公益模式,带动乡村公益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革命老区教育引领与文化传承、特色产业与政策引领优势,实现一体化发展战略。
日后,我们也将逐步把这一公益模式推向全国,引领更多大学生走入乡村振兴的队伍。带动更多有志青年回到乡村振兴产业,打造具有普适性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方印,付秋池.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全面振兴[J].当代贵州,2023,No.742(20):74-75.
[2]仇晓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J].林产工业:1-11[2023-05-26].
[3]魏琪嘉.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N]. 经济日报,2023-04-14(005).
[4]谢作钦.发挥红色文旅优势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N].中国商报,2023-04-25(004).
[5]余佳华,王庭,莫林丽.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融合发展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3,39(01):66-70.
林子旸,女,2004-,长沙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