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的网络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们更倾向于在网络搜索信息,以匿名的方式在社交媒体平台表达观点、传递信息,高校舆论场的风险挑战及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及应对处置的重要性,要在新媒体时代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模式,这是高校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一、高校网络舆情
郑永廷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视域下网络主体人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围绕社会热点所表达的情绪、观点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大学生借助微博、小红书、百度贴吧、蜜蜂校园等网络媒体平台,围绕当下学生最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或者事件发表观点、意见及评论参与到社会舆论活动中,形成网络舆论的焦点,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
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有:校园管理、校园安全、宿舍提质改造、教学管理、师德师风、保卫治安等。校园网络空间一旦被这些负面的舆情信息占据,加上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认知能力还有所欠缺,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很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群体价值观造成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如果校园发声肆无忌惮缺乏边界约束,会让大学生逐渐丧失道德感及社会责任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个性强且区域集中
随着互联网迭代迅速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思维敏捷、主观意识能动性强。他们对网络信息有着极强的敏感度和参与度,“资深冲浪网民”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迅速捕捉到社会热点话题和校园敏感事件并参与其中,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发表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观点,对校园网络舆情焦点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的信息接收地点大多集中于课堂和宿舍,传播地点具有区域集中性色彩。
(二)高校网络舆情“发酵”急速化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渠道是多元的,信息的数量和承载内容都是极为复杂不可控制的。信息逐渐呈现全息、全效、全员等特点,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参与的主体,也是社会热点话题和校园新闻的主要转载和评论者。高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想碰撞交融的前沿阵地,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聚集地、发散场。大学生个性鲜明、乐于探索和发掘热点新闻、社会焦点,往往会借助平台抒发观点表明立场,从而成为网络舆情参与的主体。
大学生不仅思维敏捷、思想多元,他们还有强烈的表达欲望,高校网络舆情不仅是高校内部事件也会成为轰动一方的社会事件。一旦“言论”引发师生共鸣,其传播力会呈现“几何式”增长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引发舆情事件。
(三)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内容多样化
高校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繁多,主要有宿舍搬迁类、师德师风类、校园安全隐患类、课堂教学质量类等等,具体到学生利益相关的小事,宏观到社会热点话题。新时代的大学生也称“网络原住民”,他们是网络媒体平台的活跃分子,是使用网络利用媒体的资深群体。就拿宿舍提质改造举例,他们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相同的价值判断,在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极容易产生共鸣,引发群体效应产生网络舆情。
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大多集中于课堂,通过理论教育铸魂育人缺乏一定的时效性。而网络舆情从产生到发酵再到解决,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应对舆情的能力也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2、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是讲授与倾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思想引领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不显著。在虚拟网络空间,大学生在论坛、QQ、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用数据、影像、声音促进思政课堂的多元化,让思政走进高校学生的心中,从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3、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路径
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丰富性、便利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全面的信息甚至成为了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传递者。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特点,第一时间对不良舆论信息进行正确引导,这个过程中理论内容便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引领作用,间接拓宽了思政教育的传播路径。
(二)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污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封闭,而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环境更开放自由,大学生往往难以辨别弘扬主旋律的正能量信息,容易被网络暴力等舆论信息迷昏头脑,污染和破坏了风清气正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
2、削弱了大学生建立的社会责任感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触手可及的网络世界。但是网络舆情的发酵,伴随暴力、色情、诋毁、无底线的信息严重影响青年学子的价值判断。他们社会阅历较浅,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如果不良的网络舆情反向引导势必会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冲击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在社会生活中自私冷漠扭曲道德人格。
四、高校网络舆情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自身环境,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正确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高校需要加强对于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监管,重视校园网络的维护和提高筛查鉴别能力,对于不实信息、虚假信息、煽动性信息启动屏蔽功能,坚决抵制各类消极腐朽的信息渗透蔓延。网络是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让大学生在了解关注校园动态时正确面对网络舆情,让校园网成为高校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整合网络资源,强化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要整合统筹教师资源,建设一支能应对网络舆情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队伍要具备舆情研判能力、应对处置技巧、舆论正向引导能力,为高校灵活应对网络舆情保驾护航。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还应加强工作责任机制建设,层层压实舆情应对责任,构建起“校级——院级——班级”三级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舆情发生后,班级学生干部、院级任课教师能够迅速掌握舆情风险点,上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后采取行动,应急处置,消除影响最终妥善解决。
高校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向引导作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高校要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让他们融入青年的生活,作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引领和指导学生文明上网、杜绝散步谣言抵制网络舆情。让思政工作者通过线上和学生沟通,及时答疑和宣讲政策知识,构建通畅的交流平台,发挥网络舆论正向引导作用,通过强化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促进高校舆情的平稳安全处置。
五、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加大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分析、研判处置构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教育模式,对于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美,胡涛,谢思强,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4,(04):169-171.
[2]任朝瑞.基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思政工作创新研究[J].大学,2023,(2 2):173-176.
[3]邵丹.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大学,2022,(27):60-63.
作者简介:高子华(1995一),女,汉,山东省烟台市,硕士研究生,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