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控制及疾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王静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62期
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 浙江省金华市 3213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控制以及疾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23年1--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随机抽泣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32例患者采用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以及FVC/FEV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差异均衡(p>0.05),护理后,研究组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对于控制患者病情以及改善其疾病自我感受负担具有积极影响,建议推广。

关键词: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共情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疾病,该病易反复,病程迁延,不利于病情控制,且往往会因此加重患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由于既往临床常用护理措施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故本文提出联合护理方案,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以随着慢性疾病轨迹的变化而进行改变,结合患者护理需求提供科学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控制病情[1];共情护理属于心理学护理模式,重点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充分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消除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现对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详述如下。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2023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随机均等分为两组,设置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数量为19例,女性患者数量为13例,患者年龄介于48--76岁,平均(66.32±2.43)岁;研究组男性患者数量为18例,女性患者数量为14例,患者年龄介于46--77岁,平均(65.38±2.5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细微,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具体如下:(1)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分阶段实施护理干预,第一阶段时,患者症状轻微、病情稳定,应以提高疾病认知为主,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并为患者制定日常计划,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若患者完成日常计划,及时在相应的表格中做标记;第二阶段时,患者临床症状加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正确氧疗,并介绍呼吸锻炼方法,指导患者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通畅,防止痰液堆积增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为患者制定睡眠计划和饮食计划,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入睡;第三阶段时,患者临床症状已十分严重,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故应加强姑息干预,加强口腔护理和呼吸机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同时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加强肢体被动运动,必要时使用凝胶垫,防止压力性损伤[2];第四阶段时,患者的病情已经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故应加强临终干预,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直面死亡,消除患者恐惧心理。(2)共情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了解其心理状态,予以支持和理解,建立信任关心,鼓励患者倾诉心中的烦闷,并换位思考,感受患者的痛苦,理解其不良心理,为其制定心理护理方案,同时整理相关信息,向患者表示护理人员的关心以及对患者处境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患者不适感,增加舒适度。

1.3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以及FVC/FEV1;评估两组患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负担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采用独立单位t和卡方检验,以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表示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肺功能指标

研究组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以及FVC/FEV1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对比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差异细微(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降低,但研究组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该病具有易反复的特点,能够对肺功能造成不可逆性伤害,严重影响机体健康与患者生活质量,而受病情长期反复的影响,患者极易出现负性情绪,影响肺功能恢复,并对病情控制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临床认为应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护理干预。

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是一种根据患者病情进展轨迹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以延缓病情发展;共情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措施,该护理模式重点关注患者心理健康,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予以支持和理解,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3]。将两者联合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深入掌握患者心理变化,予以个性化护理服务,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控制病情发展。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疾病自我感受负担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俊林,赵慧玲,李玉涛.协作式自我管理的肺康复教育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15):38-40.

[2]王莹君,雷震天.进阶式心肺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24,32(05):112-115.

[3]冯莎妹,殷娜.基于慢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联合共情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控制及疾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13):146-1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