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

何先敏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73期
皖西学院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月亮岛

摘要: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本文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就业能力;大学生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当下社会热点中的常态问题,“史上最难就业季”连年出现在大众视野,毕业生人数屡破新高。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87万。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成熟,使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面对后疫情时代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更高标准的就业需求,既需要教师、高校、社会等方面提供助力,更需要学生自己提高就业能力。

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之本,从开始的重视学历到重视综合素质,再到如今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时代要求,可以看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才更容易在时代风向中迎风起航。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英国是最先开始研究就业能力的国家,当时主要从从业者的身体健康情况是否适合于就业等方面着手研究。随着社会发展,就业能力的内涵界定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所必备的个性品质、技能和知识等因素的综合能力,包括适应工作、维持工作、变更工作以及最大化的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最终依靠此能力实现就业、发展的理想,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日益提高。

1、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在学习和工作中所需的一种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深奥的知识体系,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所以,专业知识是影响当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首要因素。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消极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付了事,专业功底差,知识积累欠缺。另外,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2、实践能力欠缺

实践能力既包括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包括操作和动手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能力素质、人才类型还是专业需求上,都有新的转变,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更大,而不是从前的理论型。高校轻实践、重理论的培养,再加上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学生们实习锻炼的机会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3、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了解了自己喜好、兴趣的情况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未来所遇到的制约因素和机遇相联系,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直是高校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很多大学生面临的“考研热”,盲目跟从,没有顾及到自身需求的有效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性而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需要从高校和个人等多个角度着手解决。

1、优化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水平

改变过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有特色有活力的人才培养式。大学生发展不仅需要足以就业的专业能力,还需要终生学习再就业的能力。高校应定期就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涵等政策进行修改完善。还要定期追踪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他们的就业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等,作为调整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依据。

教学方法上,摒弃单一形式,比如“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方式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的相互组合,不光要做到传授知识,还要做到传授如何学习知识。

2、健全实习制度,强化校企合作

通过教学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将学校、学生、企业三者有机结合,在三者之间搭建合作平台,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开放式合作,并在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之外,有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对实施的状况予以评价,并及时反馈信息,使问题在萌芽阶段就得到有效解决。包括:学校开展职业生涯导航活动,帮助学生对未来进行策划;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配合模拟实验教学 ,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及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开展一系列创新展示活动,为学生在校期间提升创新意识搭建实践锻炼平台等等。同时,利用企业联合会作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中介、在企业建立长期实习基地、教师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等三种合作渠道,组织实践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参与实践,在指导学生的基础上,更多地服务于企业。通过为职业服务得到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帮助企业取得更多的效益回报,又使学生获得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就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提高研讨课、设计课、实习课、实验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考工考证、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强化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让学生对岗位实际情况和需求身体力行,清楚自己缺点所在,然后迅速调整自我,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勇于创业。

3、加强职业规划,做好职业指导

合理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涯,对于向社会人过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大学生人生理想一经确定,人生目标就已明确,学习和实践就要变得有的放矢。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认知。用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分析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明白自己的优势在何处、劣势在何处,特长是哪些,不足又有什么,从而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再次,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了使知识的整体能效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就要依照职业所需、社会发展的程度所需,重组原有的科学知识,使其合理。最后,培养职业需要的能力。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是无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必备的。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只有结合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才能做得到。

总而言之,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进而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此,学生、高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统筹协调,并探寻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就业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保障就业工作稳中有进。

参考文献:

[1]王永贵.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评《大学生精准就业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4):115-116.

[2]周辉,张静.职业生涯视角下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以陕西南部本科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

作者简介:何先敏(1991-),男,安徽省合肥市人,汉,籍贯合肥庐江,皖西学院助教,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辅导员专项-负责人:何先敏

项目来源:校级项目编号(WXSK202207)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数字电子技术》为例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23jyxm069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