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第二课堂的数学类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李浩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73期
聊城大学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教师的职业情怀是引导教师群体不断精进、不断提升的内在驱动泵,但现阶段我国在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失。本文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培养数学类师范生教育情怀的方法,旨在提高数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师素养与职业情怀,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类师范生,教育情怀,第二课堂,路径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肩负着培养代代人才的重任,数学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一线数学教学的准教师,其专业素养与职业情怀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与专业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该群体仅具备知识素养与教学技能已不能满足职业需求,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职业使命,应充分重视其职业信仰、职业使命与职业情怀的培育。由此,在课堂内充分汲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度的第二课堂渗透职业情怀是当前师范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第二课堂于教育情怀培养的意义

“第二课堂”的准确表述为“Activities on the Open Classroom”,译为“开放课堂活动”,指扩展教学的时空[1],突破唯教科书、唯教室、唯教师的固有观念,高度重视实践于教学的重要意义。数学类师范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具有的实践性强、创新要求高等显著特点,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充分满足以上需求,只有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才能科学引导学生体悟教师职业的魅力、树立教师职业的素养,营造教师职业的幸福感,真正培育出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的合格数学专业师范生。

(一)第二课堂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职业信念

数学专业师范生通过专业见习、参与优秀教师的研讨会等方式,可真切感知教师生活的工作日常,在与学生沟通、与教师交流、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可充分体悟习近平新时代赋予教师行业的责任与使命。通过亲身参与第二课堂,师范生可积极转变自身学习态度,培养专业兴趣,并能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由被动驱赶变主动探求,真正实现高校培育人才的教育目标[2]。师范生在不断接触教师行业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职业信念,树立成为合格数学教师的理想追求。

(二)第二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职业幸福感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第二课堂本质体现。通过集中的教育实习,数学专业师范生可快速调整心态,由学生转换为教师,增强职业归属感,并在执教过程中,不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课堂,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初为人师的喜悦感将植根于实习师范生的心中,通过参与一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可真正体悟为人师表的职业内涵,形成良性循环,驱动着数学专业师范生不断精进教学技能,不断增强职业幸福感,致力于成为有温度、有态度、有热情的专业教师。

二、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师情怀培养的路径

师范生的人才培养应充分重视职业情怀的渗透,结合该群体作为学生的发展性特征,推出多种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并认识该群体作为准教师的特殊性,充分调动学院各方力量,不断塑造教师职业信仰。将第二课堂与高校培育紧密结合,发挥各方优势,构建多样化、科学化的教学活动体系,助推数学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情感培育[3]。

(一)学生个人层面

高校师范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主动转变自身认识,可由辅导员组织,以主题班会或动员大会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确自身专业特点,并鼓励其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多种活动,如优秀师范毕业生分享会、支教教师经验交流会等,感知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塑造职业愿景。

(二)学习小组层面

将数学专业师范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可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升实践教育的教学质量。

1.大力推行模拟教学与翻转课堂

师范生在正式实施教学活动前,需有一定的实践基础。通过翻转课堂地形式,一名学生作为“授课教师”,小组其他成员作为“授课对象”,可有效帮助该群体进行角色过渡,并能初步体会到把控课堂、引导学生的重要使命。经过大量练习与小组成员间的观摩评议,师范生可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有助于渗透职业自信感,树立为人师的目标追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步入人生下一步。

2.科学实行“双导师”制度

学院可聘请优秀的校外一线教师与校内资深导师作为各学习小组的负责人,学生自主进行每一章节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后,由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在科学性与可行性上给予有效建议,并通过模拟试讲,提升教师必备专业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各小组可自主进行交流、研讨,提前进入教师角色,逐步敬重教育、忠诚教育、陶醉教育,感受教育行业带给教师群体的价值飞跃。

(三)学院层面

1.充分关注师范生的职业情感变化

学院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密切关注师范类学生在校四年的心理状态,并及时收集统计、加以分析,对不同时间学生反映出的共同特征加以科学引导,如初入师范,缺乏职业归属感,学院可组织观看相关教师职业纪录片,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课业繁忙抵触师范,缺少职业认同感,学院可组织学生深入一线学校见习,鼓励学子与一线教师、真实学生沟通交流,感受职业美好;实习初为人师,缺乏职业自信心,可有针对性地借助指导教师力量,进行单独心理疏导,引导学生顺利渡过不同阶段。通过有科学化、系统化的引导,引领数学类师范生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热情、无私、无悔。

2.多种维度评价师范生的在校表现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评价教师的维度应当多种多样,师范生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准教师,其评价标准与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学院在关注学生课业成绩的基础上,应充分重视师范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如逻辑思维的缜密程度、不同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创新能力的高低等,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职业使命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数学专业师范生在毕业后将接过教育事业的接力棒,投身于传授知识、培育栋梁的千秋大业中,其职业信仰与职业情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一线教师的重任,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创建多样第二课堂教育,优化第二课堂环境,完善第二课堂系统,延伸实践教育范围,为渗透师范生职业情怀与情感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Chen E.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 Journal of Zhejiang Textile & Fashion Vocational College, 2009(2):112-115.

[2]杨树林.关于高师第二课堂问题的研究[J].教育科学,1992(01):28-32.

[3]曾剑雄.第二课堂对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作者简介:李浩,男(1994.11—),汉族,籍贯山东聊城冠县,硕士。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