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数字赋能非遗文化“安塞腰鼓”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侯芳清 高英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73期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712000

摘要:“安塞腰鼓”,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安塞腰鼓也是黄土文化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非遗文化安塞腰鼓的研究现状、数字赋能安塞腰鼓的必要性、安塞腰鼓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数字赋能非遗文化安塞腰鼓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旨在唤起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非遗文化;安塞腰鼓;数字赋能;保护与传承

一、非遗文化安塞腰鼓的研究现状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格局,数字时代下,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赋能了新动力,使得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与手段。

安塞腰鼓,这一深具历史底蕴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智慧,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此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鼓”、“中华鼓王”,堪称对其艺术性与文化性的最高赞誉。安塞腰鼓的发源地在我国陕北高原,尤其是陕西省北部的安塞县。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增进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在陕北地区,腰鼓表演常常伴随着锣鼓喧天和高亢激昂的号子,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不论是在隆重的节日庆典上,还是在日常的乡村集会中,人们都能看到腰鼓舞动的身影,感受到那份来自黄土高原的热情与活力。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安塞腰鼓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的领奖台,以它精湛的艺术征服了世界,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一张亮丽名片,堪称“中国一绝”。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益于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使得安塞腰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如今,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不限于传统的方式和手段,数字赋能已经为非遗文化安塞腰鼓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国家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及数字技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背景下,陕北非遗文化“安塞腰鼓”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二、数字赋能安塞腰鼓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让中华文化散发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通过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让非遗文化借以数字赋能更好的推进传承与保护,增强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让非遗文化更贴近大众,活跃在更多人的身边,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并荣升出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感。非遗与数字赋能的结合,不仅是一种保护方式,更是让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的途径。让广大民众认识到传统文化才是时代的主潮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绽放光彩,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三、安塞腰鼓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当前教育环境分析,众多学生受到电子设备的制约,对网络的接触变得异常有限,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们对安塞腰鼓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和传播缺乏足够的了解。学生所能获得的信息只局限于文字的表达,无法深入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在校园环境中,有关安塞腰鼓的推广活动和社团组织的存在相对较少,这也让学生们难以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入理解这项艺术。他们对于自己是否对安塞腰鼓有兴趣,是否对它有适应性,几乎没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标准。缺乏这些实践机会,学生们就无法真正感受到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文化魅力,也就无从体会到这种文化给他们带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长远来看,情感的缺失如同暗礁,或许将阻碍学生的茁壮成长和全面绽放。为此,弘扬安塞腰鼓之魅力,深化其在校园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显得至关重要。

(2)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安塞腰鼓,这一传承已久的艺术形式,正遭受着时代变迁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现代化的浪潮,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淡化,他们对腰鼓的兴趣也随之减少。因此,愿意投身于学习和传承这项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使得安塞腰鼓的传承出现了断层,这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存续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除此之外,安塞腰鼓的演出模式显得过于单调乏味。它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创新性和多样性,这种陈规旧俗的表演方式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对整个表演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能打破常规,推陈出新,那么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难以吸引新一代的观众,甚至可能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为了保持安塞腰鼓这一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有必要不断探索创新,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部分人认为非遗的意义在于传承亘古不变的历史文化,因此传播和传承过程中掺入了固有思维,从而让许多人对非遗产生刻板印象,进而丧失对其的兴趣。

四、数字赋能非遗文化安塞腰鼓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在国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推动及数字技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背景下,陕北非遗文化“安塞腰鼓”迫切需要新路径、新方法来实现濒危秘技的保护记录与传承创新。

(1)数字赋能安塞腰鼓,非遗“活跃”进校园

数字赋能安塞腰鼓走进课堂,融入校园文化。为加强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知晓程度,可以发展非遗文化在线教育:开展非遗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虚拟实践等学习机会。同时邀请专业团队宣讲和表演来宣传安塞腰鼓,并设计印发安塞腰鼓的宣传册,销售带有安塞腰鼓LOGO的学习用品,让安塞腰鼓进课堂、进校园,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学生的生活,提高非遗文化安塞腰鼓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非遗安塞腰鼓融合数字技术,师生合创非遗安塞腰鼓宣传小短片。为激发学生对安塞腰鼓腰鼓的兴趣,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老师组织,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由学生设计以安塞腰鼓为题材的动画人物,并且为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创作台词,老师和学生共同创作《如果非遗会说话》的动画小短片,这样学生所能获得的信息不只局限于文字的表达,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还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不会让了解过程枯燥,学生自己设计台词,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非遗会说话》 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镜头和故事记录非遗,讲述有关安塞腰鼓的神奇故事。

学校相关部门积极组建成立融合数字技术的安塞腰鼓社团。负责人可以与大数据专业的高校师生合作,建立了非遗文化数字平台,让学校师生可以在该平台进行安塞腰鼓的表演创作提供灵感。由社团活动负责人携手安塞腰鼓教练员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多样性,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安塞腰鼓为媒介增进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数字技术可以重塑传播场景,创新拓展传播渠道。通过AI赋能,研发和优化非遗数字化技术,增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效果,促进非遗传承中的共享和创新。

(2)科技赋能安塞腰鼓,非遗贯穿社会教育发展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可以精心打造安塞腰鼓数字化平台。借助先进的数字科技,通过不断扩展安塞腰鼓的宣传渠道,丰富其宣传方式,建立与其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有深度的推文和视频内容,向广大观众展示安塞腰鼓的魅力,让大众更好地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数字科技给非遗技艺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创新和融合,认真讲述非遗的故事,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在这个数字时代让我们一起见证非遗技艺的重生。

让非遗联合数字技术,活跃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积极创作具有创意性和吸引力的安塞腰鼓短视频,并将这些精彩片段上传至热门的快手和抖音APP以及其他热门App,利用这些社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增加安塞腰鼓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这样做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而且也使得安塞腰鼓以更加多元、互动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创新型的宣传策略将为安塞腰鼓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让世界各地友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到这一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韵味。

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只增不减,使安塞腰鼓以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将给安塞腰鼓的宣传带来强烈的冲击。通过精心设计和完善数字化教育平台,我们旨在实现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广泛普及。数字化教育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安塞腰鼓,还能激发他们对这项古老技艺的兴趣与热情。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并自发地投入到安塞腰鼓的保护与传承之中。

结语: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彻底颠覆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格局,这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还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渠道,打破了时空界限,让人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欣赏、体验和学习安塞腰鼓,这种跨时代的传播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非遗文化的内涵,使之更加生动有趣,更易于被年轻一代所接受和喜爱。本文主要探索发现数字赋能安塞腰鼓在传承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坚信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扶持以及数字科技飞跃发展的大环境下,“安塞腰鼓”的传承将呈现朝阳态势,安塞腰鼓将会得到更大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剑龙,刘思思.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文化学刊,2024,(02):25-28.

[2]姜小峰,刘朝鑫,周宏涛.陕北地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安塞腰鼓为例[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延安大学;,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66905.

[3]霍艳芳,张应龙.安塞腰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成都体育学院.第2届国际体育史学科发展高峰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延安大学;,2023:2.DOI:10.26914/c.cnkihy.2023.099692.

[4]张磊,黎小龙,任贺杰.非物质文化视角下安塞腰鼓传承现状、问题与对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书面交流摘要汇编.延安大学;,2022:2.DOI:10.26914/c.cnkihy.2022.065029.

[5]张永春,李梅.安塞腰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书面交流摘要汇编.延安大学;,2022:1.DOI:10.26914/c.cnkihy.2022.065059.

[6]陈静.陕北安塞腰鼓的社会功能及其发展价值[J].明日风尚,2017,(10):338-339.

项目编号:202310722014 202310722004X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