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客家非遗传统文化“活化石”: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生动课堂

曾瑞忻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73期
蕉岭县实验幼儿园 514100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客家非遗文化如何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跨学科桥梁,以及如何通过传统工艺与实验探索、民间故事与自然现象的对应解读、手工制作和民俗传说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探究欲望,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融合。以文化体验课和校园活动日为例,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科学探索的融合盛宴,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

关键字:客家非遗;幼儿园;科学教育;传统文化;跨学科

引言

幼儿园教育是儿童认知、情感和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科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则为幼儿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体验。客家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本文将探讨客家非遗如何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传统工艺、民间故事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究欲望,实现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融合。

一、客家非遗:科学教育的跨学科桥梁

(一)传统工艺与实验探索的契合

客家非遗传统工艺与实验探索的契合,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展现出了极具潜力的跨学科桥梁作用。[1]以传统工艺为载体,通过实验探索,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客家非遗文化,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举例来说,以客家非遗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比如客家山歌布骆包子豆腐等,这些传统工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可以被引入到实验探索中。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制作布骆包子的活动,通过观察面粉与水的比例、面团的韧性和弹性等特性,在实践中探讨科学背后的原理。通过手工制作的过程,幼儿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还能够从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如原料的性质、物质的变化等,从而将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融合实验探索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客家非遗文化的内涵,使传统文化得以生动地在幼儿的科学课堂中展现和传承。

(二)民间故事与自然现象的对应解读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民间故事与自然现象的对应解读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民间故事,引导幼儿去观察和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从而培养其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客家非遗中的传统山歌和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察和解释,可以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宝贵资源。以客家山歌为例,这些歌曲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现象和生活智慧。比如《大江东去》中唱道:“一波波,又一波,排排摆摆行舟过,一叶叶,又一叶,飘飘摇摇船头上。”这段歌词中描绘了江水的波浪和船只的摇摆,引发幼儿对江水流动规律和船只运动原理的探究兴趣。通过这样的民间故事,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流的规律,探讨物体运动的原理,从而将自然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科学概念更加具体化和生动化。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利用客家山歌等民间故事进行自然现象的对应解读,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其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2]

二、客家非遗文化: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探究欲望

(一)手工制作:培养动手能力与观察力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手工制作作为一种常见的活动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以于都茶篮灯制作为例,这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客家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制作茶篮灯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动手剪纸、折叠、粘贴等操作,这既锻炼了他们的手部协调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致观察力。茶篮灯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其设计往往融合了客家文化的元素,如山水、神兽等,通过制作茶篮灯,幼儿可以了解并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茶篮灯的结构和设计特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如平衡、重心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体验到手工制作的乐趣,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民俗传说:引发科学好奇心与思辨能力

民俗传说作为客家非遗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科学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民俗传说、观赏表演视频、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探究其中的科学奥秘。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了解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传统文化“活化石”: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生动实践

(一)文化体验课:情感教育与科学启蒙的完美结合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文化体验课能将传统文化与科学融合,提供丰富学习体验。[4]以传统戏剧为内容的课程,教师组织幼儿观赏客家非遗传统戏剧,如大余南安罗汉舞或大余旁牌舞。教师介绍戏剧故事和文化内涵,利用戏剧元素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通过观察舞蹈动作,幼儿探究人体骨骼结构和肌肉运动原理;讨论戏剧中的道具和布景,启发对材料特性和物体功能的认识。文化体验课实现情感教育与科学启蒙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幼儿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校园活动日:传统文化与科学探索的融合盛宴

校园活动日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为传统文化与科学探索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学校可以结合客家非遗元素和科学教育内容,打造融合盛宴。比如,组织上犹九狮拜象的表演,教师解释狮舞文化内涵,利用科学知识解释动作原理,让幼儿探索科学奥秘。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在欢乐中体验传统文化,拓展知识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结语:

客家非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还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通过将其融入到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客家非遗文化的教育功能,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田源,曹青蝶,汪超艺.具身认知视域下幼儿园非遗教学策略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4(01):124-130.

[2]钱紫吉.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探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2):148-149.

[3]邓洪.非遗视域下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J].教育观察,2023,12(21):78-80+93.

[4]苏艺森.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探讨[J].成才之路,2023,(18):137-14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