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图像学视角下的《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的前言之后》三层空间建构探索
摘要:本文以杰夫·沃尔摄影作品《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的前言之后》为研究对象,从图像学角度分析这件作品,首先进行画面描述以及解析其中重要符号的象征意义,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图像以及作品的艺术特征。深入剖析拉尔夫·埃里森的杰作《隐形人》前言之后所构建的物理、社会与心理三个维度的空间架构。进而揭示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主题。
关键词:图像学;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空间
杰夫·沃尔为加拿大籍摄影家,1946年生于温哥华。他一直追求用全新的艺术方式展现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这种全新的艺术方式在我看来就是科技的方式。艺术与科技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在当代艺术中与科技融合成一种顶峰。而艺术与科技在相互发展融合的过程中,摄影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本雅明曾说“摄影艺术的诞生是机器复制时代的转折点”。而杰夫沃尔也在追求传统与科技融合的新发展点。他让原本的真实变成了“相对的真实”。
一、第一层空间建构:物理空间的描绘与象征
作品名为《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的前言之后》,是杰夫·沃尔于1999年至2001年拍摄的。从作品的标题可以看出,杰夫·沃尔对这张照片的构建源于一部经典小说的前言。其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种族歧视,黑人个体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当时美国盛行的个人主义等问题。小说的前言中,以一位不知名的黑人作为小说中的主角,在白人看来,他犹如一个隐形人。他居住在一个从白人那里租来的地下室内。小说的叙述者写道:“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一个看不见的人需要光,渴望光,爱光。但也许正是因为我是隐形的。光确认了我的实相,产生了我的形体。”
画面上,黑人男子背影坐于黑椅,着棕色裤、白上衣。房间内,灯泡挂满天花板,铁管穿插其间,光线明亮。似乎这就是他的生活空间,屋内物品杂乱。男子擦着灯泡,陷入沉思。右手边是窄小白床,左侧是沙发椅,靠背散乱白纸。沙发后,黑椅上摆有几本书。整个房间显得狭小闭塞,似乎无人来访。黑子椅子后隐约见厨房,洗碗池内餐具杂乱,旁置精美手提箱与留声机,为屋中珍品。男子背后,床单乱挂,单杆作衣架,衣物简陋,鞋衣随意摆放。
如果没有标题的话,人们根本无法推断出这张照片在表现什么。若想看懂和读懂这幅作品,对小说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问题将人们引入了语言同摄影的关系中。维克多·伯根说:“即便没有文字说明的‘艺术’照片,在被观看的那一刻,也受到语言的侵犯:在记忆中、联想中截取不断混合与相互交换的词和形象。”小说、摄影作品的标题均可被看作对摄影作品的文字说明,观看杰夫·沃尔的这幅摄影作品,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一方面会将图像附之于小说中;另一方面同样会把小说文字所描述的景象附之于摄影作品中。这也是摄影与语言之间的流动。摄影被认为既是语言,又不是语言,也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摄影的自相矛盾”,摄影即使没有代码(对现实的单纯记录),同时又是有代码的(对影像的刻意修辞)。这两种代码又可以被视作摄影信息的“外延”和“内涵”,外延被解释为图像的“字面”上的意义,而内涵则常被解释为伴随着一个人对视觉作品的认知的思想、感情和联想。
二、第二层空间建构:社会空间的剖析与批判
除了物理空间外,《隐形人》还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构建了一个微缩的社会空间。在《隐形人》中,物理空间不仅仅是指主人公活动的实际场所,更是作者用来隐喻和象征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重要工具。
第一个图像符号涉及灯泡的特性,其所指为发光的灯泡可以产生光以及热量,让人在黑暗中得到安全感等。其能指为照片中悬挂在天花板上亮着或没有亮的灯泡。照片中的主人公居住于地下室内,他的房间的天花板上挂满了灯,是为了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第二个符号是“照片中再现的是小说描绘的场景”,这个符号的所指是照片中的黑人,黑人仅仅代表这一类人种而并不代表某一个特定身份的黑人。原因是照片中的黑人背对我们,我们能看到、能了解到的只是一个男性黑人,别无其他。这个符号的能指是这个黑人坐在折叠椅上,擦拭着手中的灯泡。这幅照片所要表达的不是某一个黑人的境遇,而是要表达整个社会的种族问题。这个男人代表了《隐形人》的无名叙述者。在小说序言的第一行,他解释道:“我是隐形的,明白吗,仅仅是因为人们拒绝看到我……事实上,所有的一切,唯独没有看到我。”
第三个内涵图像符号就是这便携式留声机,这个符号意味着在黑人青年的精神世界里是有支撑的,艺术总能跟人产生共鸣,他所指在于黑人青年试图逃脱牢笼的强烈意愿。无奈于最后失败,阶级的局限性让他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在当时整个社会的环境让他无法看到光的希望。第四个是黑人背对着我们的动作,画面中的男主角背对观众,专心于自己的事情,这样的画面叙事结构同十八九世纪欧洲绘画有着类似的地方。以库尔贝的《石工》为例,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背对着观众,人们能看到的只有他们的年龄和性别。同样,画面中的两个人物都专心于自己的事情,丝毫没有意识到被观看。
黑人作为美国社会内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举步维艰,没有人在乎黑人的生活。照片中的主角作为一名普通的黑人,没有人关心他的存在,他为了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将屋子内挂满灯泡来照亮自己,他的存在只有自己在光亮下能得以感知。
三、第三层空间建构:心理空间的探索与解读
在这件摄影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空间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与外界交互的桥梁。主人公的心理空间经历了从封闭、孤独到逐渐觉醒、抗争的转变。
故事初期,主人公的心理空间是封闭的,他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害怕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揭露,害怕遭受更多的排斥和歧视。因此,他选择了隐藏自己,成为一个“隐形人”。在这个封闭的心理空间中,他孤独地承受着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联系。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不是无法改变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寻找自我救赎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理空间开始发生变化,他开始尝试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求理解和支持。他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最终,当主人公在公共空间中被再次拒绝时,他内心的绝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这个关键时刻,他的心理空间发生了剧烈的波动和变革。他不再愿意忍受这种不公正待遇和歧视,他决定站出来反抗这个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理空间得到了彻底地解放和重塑,他成了一个勇敢、坚定的斗士。
在这件作品中,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整体结构。通过对这三层空间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于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和强烈抗议。这种交融与互动也使得这部摄影作品成为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明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库艺.杰夫·沃尔“电影式摄影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美术学院.西安.2021.
[5]董亮.以图像学视角分析杰夫·沃尔摄影作品.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美术学院.成都.
[6]傅军岭.《隐身人》:重建自我.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郑州.
课题: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拉斐尔前派女艺术家伊芙林·德·摩根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项目编号kc-2323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