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王飞飞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90期
南京市丁家庄小学 210028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之间的一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这种一致性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策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评”;教学设计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体系的一致性方面。这种一致性对于确保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至关重要。文中将探讨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着重分析如何构建一致性的教学模式,借此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策略。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概述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三者之间应保持目标和内容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指导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活动的开展,而评价则应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形成闭环反馈。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学习活动就应设计有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环节,评价则重点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评一致教学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确保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之间的一致性。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单元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相应的评价设计可以包括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以及通过实际操作分数条的活动来评估学生对分数视觉和操作性的理解。这种一致性确保了教学活动和评价都指向同一个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

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方法应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相连,具体可操作。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和除法”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基本运算技能和应用能力。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口算竞赛、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作业,以及定期的小测验,这些评价活动旨在检验学生对小数运算的熟练度和理解深度[1] 。通过这种一致性的教学评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2.结合教学活动发挥育人价值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例,教学活动可以设计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活动来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体现了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融合跨学科教学元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结合跨学科元素,以发挥更全面的育人效果。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单元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互联网的普及”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理解百分数在信息处理中的作用[2]。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素养。

3.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活动

实践活动与数学概念结合。新课标鼓励设计将实践活动与数学概念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积木搭建不同的几何形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形状的特征。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还能够在实践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评价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最终作品,评估他们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学游戏与思维训练结合。设计数学游戏活动,将数学思维训练融入其中,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另一种方式。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算 ‘24 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玩“24 点”游戏来锻炼心算能力和逻辑思维。在游戏中,学生需要使用加、减、乘、除等运算使四个数字的计算结果为24。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快速反应和策略思考能力[3]。评价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4.结合学生差异设计分层教学评价

差异化教学目标设定。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单元中,基础层的学生可能需要掌握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而更高级的学生则需要理解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比例和比率。评价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各自层次的学习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

个性化学习路径与评价。教学设计应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并配合相应的评价方法,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简易方程”为例,教师可以为不同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方程题目,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解决更复杂的方程,而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则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4]。评价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过程和结果,评估他们对简易方程概念的理解和解题技巧的掌握程度,同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路径上取得进步。

结语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要求我们深入理解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创造性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通过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评价,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发展。期望这种教学设计能够成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洪斌,王荣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J].辽宁教育,2023(9):9-12.

[2]陈曦,董娜."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12):10-12.

[3]田碧清.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课堂新样态[J].试题与研究,2023(25):64-66.

[4]邓之富,王先云."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探索[J].小学教学设计,2023(34):43-4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