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影响
摘要:在高中阶段,思政教育理念和生物课程体系中的社会责任素养完全契合。所以,教师就要面向高中生群体在生物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本文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影响分析,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思政教育;社会责任感
基于生物课程中的高质量思政教育,可深度结合生物学课程与思想教育,进充实生物学科知识,促进高中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以上这种教育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在习得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情感意识、价值观念,尤其是可以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影响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时期的社会上,人从内心及感觉上面向他人施以的一种关怀、肩负的一种义务。同时,社会责任感也是一种道德情感,属于美德的基石,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良知,可以让社会延续下来。责任意识是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必要基础,也是学生发展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在生物学教学中,基于思政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其自觉参与社会事务。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研习生物科技和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还可促使学生分辨生物科技的利弊,让其思考生物科技和社会需求、伦理道德的平衡点,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和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人文关怀的意识,提高道德情操,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尽快实现全面发展,树立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人生理想目标。
二、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时间侵袭下,大多数教师均侧重于对本学科知识的讲授,偏向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却忽视了思政教育,淡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甚至误以为思政教育只属于高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所以,许多生物教师也不会在生物课堂上引进思政教育。即便是有的生物教师有融入思政教育,也难以让学生体会到思政教育的真正魅力。究其原因主要就是高中生物课本中存在大量的知识点,虽然其中不乏思政教育素材,但是却很少涉及到考点,所以,大多数教师仅仅会让学生阅读一下,造成思政教育的方式并不得法,并且直接套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无法让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更加无从形成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三、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一)榜样学习策略
榜样学习策略指的是结合榜样的示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模仿、内化,让其形成高尚的精神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中。在生物教学中,高中教师可深挖思政教育内容,为学生讲解为祖国贡献较大的科学工作者、光辉事迹,以便他们燃起学习的热情,坚定理想目标,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中,教师就要先为学生介绍在抗击人类遗传病中贡献卓越的感人事迹,让其了解我国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进而促使学生为这些榜样骄傲,并让其深刻体会榜样人物的精神品质、人生价值观念,自觉将其内化成为自身的理想信念,以便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角色扮演策略
角色扮演策略指的是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基于特定角色扮演的办法,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问题,让其感受角色的真正特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对此,教师要立足生物科特色,从课堂内容出发,面向学生展开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中,教师就可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细胞质之中,游离态的氨基酸是如何被运送至核糖体当中的?”然后,再促使学生扮演一下氨基酸、核糖核苷酸、tRNA等之类的角色,让其从演示翻译中tRNA的整个搬运过程中,深刻体会tRNA的重要作用以及反密码子的基本概念、位置特征,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三)议题讨论策略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还要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讨论社会热点议题,让其作出理性解释,促使其接受“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先进理念,并强化学生的健康生活、生态环保意识,让其自觉参与宣传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习“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讨论生态文明理念导向下的社会热点议题,让其产生“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意识,促使其认识到恪守生态伦理道德并非是要一味保护环境而停止经济发展,也并不是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而是要赋予其他生物同等的生存权力,大力维持生态平衡, 兼顾大自然和经济的发展,让人类和自然一起和谐共处,从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
(四)课外活动策略
生物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还可引导学生加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其从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思政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意识、责任精神。
比如,在学习“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调查空气质量、环境水质等, 进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对此,教师可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调研当地环境质量。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侧重于了解环境现状、环保举措,并让其结合图片、视频等,一展成果、共享交流评价,总结得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出现的缘由、环保举措等。从亲身的社会调查活动中,让学生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并提醒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劲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总之,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思政教育,会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产生很好的影响。针对高中生物课程的思政教育现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情出发,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改善对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华.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探究[J].学苑教育,2024,(03):34-36.
[2]刘亮.基于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学与思政融合教育[J].成才,2023,(20):8-10.
[3]刘婉盈.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策略与评价研究[J].华夏教师,2023,(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