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经济背景下经管类人才数字化培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基于数字经济建设背景,对我国高校目前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数字化能力要求。以数字经济取得的新突破为切入点,从培养体系地域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和跨学科融合面临挑战等方面探讨当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新困境。根据经管类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需要从均衡发展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强化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和推动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创新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出了重要部署。此后数字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让传统经济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同时,也成为引领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和应用也加速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 2023 年 4 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 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了41.5%。
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得愈加稳固、支撑作用也愈加明显。因此,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下,数字政府建设加速,企业运营亟待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与数字意识已成为人们适应当下社会的必备技能,但是当前我国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还存在培养体系地域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跨学科融合面临挑战等方面的不足。这就对我国高校目前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数字化能力要求,以便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变革浪潮,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二、经管类专业人才数字化培养现状分析
(一)培养体系地域发展不均衡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经管类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程度并不完全均衡,呈现出“西弱东强”的趋势。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经管类数字化人才,而且质量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对经管类数字化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而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加速,但人才基础和培训体系相对薄弱,逐步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局面。
(二)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是当前制约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数字化教育,要求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但目前许多高校在数字化领域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师资力量,导致在数字化课程教学中难以提供系统、科学的教学指导和实践支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爱好造成较深的影响。
同时,教学资源不足也是当前制约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教育需要依托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资源,如数据分析软件、云计算平台等,还需要丰富成熟的数字化案例和实践项目。然而,由于教学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等原因,许多高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上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导致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成熟的应用方法很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推广。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经管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水平要求较高,但目前部分高校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其开设的经管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仍以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对新兴领域的知识和内容涉及较少,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经管类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类高校在教学内容上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就会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产业需求。
同时,部分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短板,缺乏与数字化产业紧密结合的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而数字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关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难获得经验,无法深入了解数字化产业的运行方式和业务流程。
(四)跨学科融合的挑战
数字化技术通常涉及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传统的经管类专业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学科壁垒和知识体系差异,这使得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字化技术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从而难以将数字化技术与经济管理理论有效结合。
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面临交叉学科背景人才匮乏的问题,传统教学团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员不熟悉实际业务场景,导致学校难以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与研究中提供深入系统的专业指导与实践支持,进而导致学生在经济管理领域难以获得实际操作经验,也无法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拓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经管类专业人才数字化培养路径
(一)均衡发展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体系
为了改变经管类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西弱东强”的趋势,打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态势,急需进行改进和发展。首先,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特别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投入,通过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引进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等措施,提高中西部地区高校教学质量和数字化人才培养效益。其次,要加强区域间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项目的跨区域共享。这有助于缓解部分地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最后,推动落实定向招生及就业政策,鼓励东部地区高校在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的同时,向中西部地区投放更多的招生名额,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二)强化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提高经管专业学生的数字素养,在数字经济时代尤为重要,为使经管类数字化人才培养取得较大突破,就必须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上给予更多支持。首先,有关高校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和外部资源,为薄弱地区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并通过提供丰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另外,高校还可以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并定期举办讲座与研讨会,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数字素养。其次,对现有经管类专业教师提供定期的数字化课程培训和学习交流机会,帮助教师提升数字化素养和跨学科交叉能力,并鼓励东部地区教师到中西部高校进行教学指导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促进数字化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1]。最后,要加强区域间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项目的跨区域共享。这有助于缓解部分地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三)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
为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进一步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及时改变是必要的。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可以与更多的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把学生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学习探索,也可以在校内建立相关的模拟实验室,开发一系列经管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给学生提供仿真的工作环境和案例,使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2]。其次,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调整,使之与当前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并适时引入一些新兴技术和知识。同时,强化实践导向的授课方式,加强对案例分析、模拟实训、项目驱动等活动的关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最后,要落实引入行业专家和导师制,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加快完善导师制,由导师指导学员进行实践课题和研究,帮助学员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推动跨学科融合
数字经济时代要求高校打破传统学科和数字技术之间的壁垒,培养经管类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加快打造新兴跨学科专业和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将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信息技术等数字化相关课程与经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对现有课程进行评估,去除重复或过时的内容,增加前沿技术和跨学科的知识含量,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其次,鼓励经管类专业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整合跨院系、跨学科的师资力量,联合开展跨学科的教研课题,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在教学质量和效果上得到提高[3]。最后,要推动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为师生提供跨学科研究的场所和资源,让经管类师生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同学一起合作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具备数字化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四、结语
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我国也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因此经管类人才的数字化培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在均衡发展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体系、强化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推动跨学科融合四方面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深入发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江淑芳.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经管专业人才数字素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经济师,2024,(01):187-188.
[2]资春芬,康元华.面向经管数字人才培养的虚拟仿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3,(20):58-64.
[3]马凌远,郝爱民.数字经济时代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诉求、实然困境与应然选择[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03):48-51.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XDJ2024A024);邯郸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邯郸市经管类人才数字化培养模式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039);河北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数字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24019)。
作者简介:马志越(1994-),男,内蒙古通辽人,经济学博士,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讲师。庄镇阳(2004-),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本科生。马文渊(1970-),男,内蒙古通辽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胜利农场中心学校教师。
通讯作者:张壹(2004-),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