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摘要:高校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这是党和国家重视的必然,也是高校承担历史重任的使然。通过实际调查,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本文遵从认知、认同、实践三个心理发展阶段,层层推进,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体系
关键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体系
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必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民族问题,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命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将其写入新修订的党章。从积极“培养”到“铸牢”一词,从国家层面的高度向全国各族人民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价值。作为培养党和国家接班人的高校,必须以国家和党的需求为导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重点工作当中。
2、应对新时代新挑战的历史使然
在不断强起来的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但是,复兴之路上始终充满着风险挑战,民族领域亦不例外。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频繁对中国遏制打压;二是境外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渗透影响;三是极左极右民族理论带来思想混乱;四是源自境外的错误史观泛滥;五是在实行系列差别化优惠政策时,只顾“管肚子”而忽视“管脑子”,滋生了固化差异性的思想言行。以上问题与挑战,在世界百年变局与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交织叠加,致使民族风险隐患大幅上升。高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3、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具备接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立德树人是高校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校围绕“教育的目的任务特别是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具体落实到人才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政治思想品德素养中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学子能否在进入社会后,面对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时能够依然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就是高校的重要职责所在。
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获得调查情况,截止调查结束,共回收调查问卷344份,其中男生占54.65%,女生占45.35%,大体男女比例协调。情况分析如下:
通过调查可知,在非民族院校中,大多数同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了解较多,但是对于本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文化,有超过50%以上的同学不太了解,可见,缺乏其他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目前高校工作中的一大痛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一定是正确的认知,也就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和各个民族文化等有深入了解。
1.在你所学的课程中,哪些课程中包含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应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入了解,通过调查可知,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大多出现于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课,一半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学习中没有接受有关指导,由此可见,高校的“大思政”环境,或者课程思政渗透不够全面,还有待提升。
2.你所在的学院是否举办过如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
当代大学生有其自身特殊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强、喜欢新颖性事物,在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顺应学生心理特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寓教于活动”之中。通过问卷调查可知,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采用的是相对俗套的活动方式,甚至使用新媒体的频率也并不太高,而且还存在主题不明确的现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往往是开展其他主题活动过程中“捎带”的,这也因此有10%的同学会认为学校没有举办过本主题的活动。可见,在高校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体系
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学生认知,解决“入脑”问题
首先,高校要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主抓,系部部门共同参与,推动构建党建引领、部门协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多元责任体系,形成多部门、多学院的工作合力。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保障教育合力顺利进行。其次,加强理论学习与科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命题要想通过高校思政教学和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前提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最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需要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进行优化和调整,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相辅相成,真正解决学生“入脑”的知识问题。
2、改革教育形式,培养学生认同感,解决“入心”问题
解决“入心”问题,其实就是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们,更愿意以新媒体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各种各样的活动在高校中有所举办,但是存在主题不确定、形式过于俗套的问题,因此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时,务必明确主题,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竞赛、经典诵读、情景剧、民歌比武等活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构建各民族交流平台提供服务。其次大力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利用得当,与传统媒介形成合力,不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锁住于校园中,同时也要占据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
3、加强活动实践,注重学生主动性,解决“入行”问题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所学所行中有所思、有所悟。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校期间鼓励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学生当中,在彼此生活习性中了解民族传统历史,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鼓励学生深入边疆地区、红色革命地区等,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对“四个共同”“四个与共”的认识与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N].人民日报,2023-07-01(1).
2024年日照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专项研究):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