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谢秋菊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03期
泉州市洛江区马甲中心小学 36201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以此保证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其中跨学科教学作为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不断发展,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学生在跨学科教学下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数学原理,并且扩展自身数学应用领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其他学科内容,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落实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数学实践为基础进行数学跨学科教学,以此实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当前的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结果过于看重,至于学习体验和学习能力培养关注度一般,造成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较为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仍然局限于数学领域之内。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跨学科教学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双向共同发展,以此建立完整的学习体系,让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融入信息技术学科,使得数学知识直观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往往较高,他们相比数学较为繁琐的内容,更加偏好图像加声音的直观化学习内容。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提出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数学场景进行丰富,让学生产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融合信息技术知识与小学数学学科,让信息技术的实用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框架,并且整理其中的数学知识,将原本较为抽象复杂的内容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以此点燃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动态演示和可视化工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依赖于静态的文字和图形,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力去理解和构建数学概念。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和互动软件,将数学概念动态地展示出来[1]。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与信息技术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认识这部分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时,往往会因为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构造较为复杂无法通过观察表盘掌握这部分知识。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带领学生去向多媒体教室,直观的为其呈现钟表的具体结构,以及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运转规律,并且让学生动态的观察到分针走一圈后时针走了一格这一概念。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知识操作电脑,更为深入的观察钟表结构,以此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此外,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的掌握“一分钟=60秒”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线上教学系统,通过拨动秒针旋转,生动形象的观察到分针的转动。在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场景下,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认识钟表,掌握相关知识,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二、融入小学科学学科,强化学生数学探究意识

数学学科作为理科知识的基础,其中的内容能作为其他学科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并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并且开展一系列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原理。同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进行融合,实施跨学科教学,保证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能够全面强化,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科学实验的影子,体会数学教学的魅力,以此加深对于数学知识原理的理解与应用[2]。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跨学科教学方式,在本节数学教学中融入小学科学的知识,让学生的探索精神被全面激活,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圆的面积的形成。对于数学意识较为普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这样在后续应用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思路,通过科学实验带领学生探究圆的面积。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本质问题“如何求出圆的面积”,开展科学探究实验,并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选变量条件进行探索活动。有的学习小组准备好剪刀和绳子,并且将圆形裁剪成为一个个扇形,并且将其拼装成为矩形的形状,随后,用绳子比量长方形的周长大概为圆的周长的二分之一,由此将数字代入成功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此强化自身探究精神,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融入小学音乐学科,实现寓教于乐教学

音乐学科作为一类人文学科,看似与小学数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音乐中的学习内容往往存在着“逻辑艺术”,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方式,这对于认知能力一般的小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同时,教师通过创设“音乐性”的数学课堂,能够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利用生动的旋律和摆动的音符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清晰化的同时,也能够创造生动的数学活动,以此实现“寓教于乐”的特征。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本节课数数教学中融入音乐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数”。在本节课的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演唱“数数歌”,并且让其结合早上做早操的情景,通过音乐的韵律,将自己的手指掰开完成对于数字1-9的认识。在音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够通过儿歌中的歌词强化自身对于数字的记忆,并且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由此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旨在通过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科学实验、项目学习和课程整合,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探究精神和综合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为未来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奚晓莹.架桥互通: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析[J].新智慧,2021,(02):70-71.

[2]王艳.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J].山东教育,2023,(28):6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