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创业教育是“四新”建设的诠释与实践,本文通过对48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了创业教育影响创业意愿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创业价值观在创业教育影响创业意愿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并基于“四新”背景和本研究的发现,提出优化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意愿影响机制
“四新”建设在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突显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而加强创业价值观教育,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研究着眼价值引领的要求,深入探讨创业教育、创业价值观、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为“四新”背景下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提供思路。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系
Robinson等的研究发现创业教育使创业者获得更多的创业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其创业意愿。[1]“四新”建设提出了夯实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融合与实践教学的明确要求,因而本研究将创业教育分为创业课堂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两个维度。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创业教育与创业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观是主体对某一类客体价值的稳定的思维模式[2]。许多研究都表明,创业教育及其包含的创业课程、创业导师指导等,都是创业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创业教育对创业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创业价值观的中介作用
李兴光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创业态度、主观规范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3];路涯涯也认为,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不会直接影响创业倾向,而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创业态度,从而产生创业倾向。[4]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创业价值观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创业价值观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二、结果分析
1.数据收集和样本
本研究所编制的问卷参考了开发的成熟量表,并结合本次研究特点进行修订;共分为创业教育、创业价值观、创业环境和创业意愿四个部分(创业教育分为创业课堂教育、创业实践教育),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对象为重庆市内的4所高校,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83.1%。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52.1%,女性47.9%,性别比例相对持平,无特别偏差;学生专业涵盖工科、理科、文科等主要专业。
2.信度与效度检验
创业教育、创业价值观、创业环境和创业意愿所有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都在0.857~0.945之间,信度较高。
3.假设检验
(2)回归分析
本研究选取性别、年级和专业作为控制变量,放入相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和模型2显示,创业课堂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53,β=0.579,p<0.01),假设H1得到支持。模型3显示,创业价值观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803,p<0.01),假设H3得到支持。模型4和模型5显示,创业课堂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对创业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53,β=0.331,p<0.01),假设H2得到支持。
采用乘积系数检验法进行中介效应验证,其原理是检验a*b是否呈现出显著性,检验方法为Bootstrap抽样法。由表3可知,两个假设对应的系数,a和b显著,且c’显著,同时a*b与c’同号,假设H4a、H4b得到支持,且创业价值观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三、研究启示
1.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增强创新活力已经成为“四新”建设的共识[5]。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拓展互动式教学,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感;通过促进文科与医科、农科和工科的结合,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将前沿科技的研究与价值理念的研究进行深入的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打通社会教育资源,形成高校、企业、社会为一体的教学、研究、发展共同体,共同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创业教育要强化价值引领,要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制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融合、教学形式多样与教育资源多元并行、价值理念树立与外部环境适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意志品质、职业操守及社会责任感。
3.优化校内创业环境
各高校应该积极加强创业教育的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品牌,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内创业氛围,构建起全面的校内创业服务平台。基于“四新”建设的理念,不断强化产教融合,引入校外的创业资源,在资金上、技术上、管理上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发挥校友创业者的影响力,打造“创业榜样”,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优化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将创业实践进行量化考核,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将创业成果进行学分认证,形成创业教育的闭环。
参考文献:
[1]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2] 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李兴光.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0.
[4] 路涯涯.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9.
[5] 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17.
保留作者简介吴小东,1997年,四川省广安市,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吴小春,2003年,四川省广安市,本科,计算机网络。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项)(22SZZL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