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理念主要源于近两年来国家颁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提出后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思政课程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之后,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现出了题中应有之义,也必然成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并超越以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的重要路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曲折而不衰,仍保持着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观、民族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等诸多方面,目的是培养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青少年的社会地位、责任日益显著,切实加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实效性的题中之意,也是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协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终不分裂,最终浴火重生,是因为植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血脉基因中的家国情怀起了无法代替的作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个体对国家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和依赖感,是培养学生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心系于一身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衔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才有助于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赋予个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将个人奋斗与家庭责任、国家民族的复兴相统一,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从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整体有序推进,其实效性远远大于各学段教育的“孤军奋战”。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把相互分离的各学段统一整合起来,加强各学段之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方面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思政课一体化采取整体性、递进性的教育方式,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持续施教,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道德修养、政治素质方面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同时,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了解学生各学段的情况,从而展开针对性教育,以此实现前后教学阶段的有效衔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实效性。
(三)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
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当前,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全球地缘事件,成为全球最受关注事件之一。面对中国的蓬勃发展,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虎视眈眈,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外来不良思潮的冲击也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为了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早日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政策,探寻爱国主义教育改革方法,搭建爱国主义教育育人平台,形成大中小学各学段爱国主义教育贯通的新格局,推进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加快构建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2]各个学段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将其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管理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明确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强大伟大事业作贡献。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重贯彻实施,轻统筹规划
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是一项错综复杂、内容繁多的工作,这需要运用统筹兼顾的原则,对一体化进行统一筹划,合理安排。具体而言,首先需要教育相关部门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作出研判;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方案设计,突出重点,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再次是分步贯彻落实,观成效;最后,进行反思、总结与调整。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尽人意。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实践并非自上而下的,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是自发的、零散的。往往是不同的团体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析一体化,从而出现了或研究视角重复或研究视角不够全面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此为依据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也因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有力的组织领导而收效甚微。
(二)重纵向部署,轻横向协同
目前,人们将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简单地理解为家国情怀教育在大中小三个不同学段的纵向规划和统一实行,更加着重于这三个学段之间的学情分析,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渐进式地分布在这三个学段,重整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侧重于大中小学的纵向部署,侧重于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性、递进性。但却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横向协同,忽视同一学段内的协调规整。[3]比如,在小学学段中,更加侧重于爱国主义的认知教育,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大方向下,如何分配和调整小学学段中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如何做好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自然过渡和有序衔接却鲜有详述。这种重纵向部署而轻横向协同的现象会造成一体化的外部形式化和内部无序性,最终影响思政课立德树人初衷的实现。
(三)重理论进阶,轻实践深化
国内大部分学者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相结合,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普遍侧重于理论进阶研究,遵循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行动的学习逻辑,认为小学学段以国情、国家和民族历史认知教育为主,中学学段以爱国情怀、家国责任感认同教育、内化教育为主,大学学段则实践外化、奋斗报国教育为主。理论进阶研究与实践成果丰硕,大大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体系。但在一体化过程中却忽视了实践延伸与深化。虽然大学阶段侧重于实践转化,但是中小学阶段的实践配套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并没有实现实践教育一体化,容易出现实践教育内容难成体系、实践形式单一的情形。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却总是以参观各种博物馆等相同的形式进行而没有实践进阶,难免使学生产生倦怠和抵触情绪。
(四)重内部培训,轻跨段研训
按照不同的等级对在职教师教研培训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国家级研训、省级研训、市级研训以及校本研训。不同等级的研训,区域交流的程度大不相同,国家级研训跨区域的幅度是最大的,而校本研训跨区域程度较低。尽管跨区域的研训增强了不同地区的教师的交流与探讨,但当前的培训的主体、客体往往是由同一学段任教同一科目的教师组成的,而跨学段综合研训却廖廖无几,这就切断了不同学段教师之间信息互通、经验分析以及集体研讨。当然集体备课也是增强教师之间的联动的重要方法。但目前集体备课以校内同年级同科目集体备课为主,以区、市同年级同科目集体备课为辅,而大中小学跨学段的集体备课是几乎不存在的。这不利于教师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前置学习和后续学习内容设置等进行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从而影响一体化进程。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问题先导,形成各学段“螺旋上升”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链
1.从总目标出发设定各学段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衔接,保证建设的方向,还要有助于教材内容一体化的选择和呈现,为教学评价一体化提供具体的依据和指导。在设定分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时,如何系统科学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总体目标按顺序、分层次地设定为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用来指导前后有序衔接的各学段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2.分层次地设定各学段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
(1)小学阶段以启蒙爱国认知、培育爱国之情为目标
主要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介绍学生熟悉的具体的国家事物,使学生初步建立与家乡、国家的联系。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应以爱国意识启蒙和爱国情感的养成为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启发为主线,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尊重国旗、国歌,形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道宪法的相关常识,具有规则意识,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形成爱党、爱祖国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2)初中阶段以激发情感体验、打牢爱国之基为目标
主要基于初中生逐步提高的认知和理解水平,逐步从对国家的具体认识过渡到抽象的国家认识,使学生了群抽象的国家概念。思政课应以学生正确国家观的塑造和理性爱国意识的养成为主。
(3)高中阶段以深化情理交融、明晰爱国之理为目标
主要在逐步扩大的生活范围中提高学生对于政治生活的关注,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中学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这一时期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独立人格开始形成。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4)大学阶段以引导知行合一、践行强国之志为目标
主要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开展专题教学,建立“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知识体系,引导大学生立志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确立,这一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肩负起历史重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课改驱动,构建各学段“环环相扣”的爱国主义教育知识链
1.源于学生生活铺垫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自2017年起,教育部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教材统一编排为《道德与法治》。从2021年秋季开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全国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投入使用,成为了全中国小学生们的必修课。小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具有基础性的特点。一年级到四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主要是教导学生唱国歌、升国旗等日常性活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在五年级到六年级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以“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主题,初步介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立足学生认知融入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相较于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活化,初中阶段对爱国的诠释更加宽广,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五个视角,阐释国家利益至上、奋力实现中国梦等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初步确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基于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逐步提高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逐步从对国家的具体认识过渡到抽象的国家认识,使学生了解抽象的国家概念,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的内涵等,建立对国家立体的理性认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小组交流探讨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爱国主义认知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
3.基于学生立场形成高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前承义务教育学段,后接高等教育学段,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本必修教材及《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本选择性必修教材。高中爱国主义教育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设置为基本遵循,引导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正确认识国家发展的进程和方向,使学生逐渐养成胸怀国家前途、具有世界视野和法治意识。
4.根据学生特点构建大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高等教育以专科为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课程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四门必修课程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选修课。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在衔接中小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多样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讲授的知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如,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治观的学习,帮助学生筑牢信仰之基,弘扬中国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党史、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三)统筹资源,搭建“协同联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队伍链
1.形成可操作化的备课机制
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在人才队伍培养、科研等方面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状态,往往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难以形成跨学段的有效沟通。因此,应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通过建立思政课教育教学基地使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定期组织集体研讨和备课,反馈各自学段的授课情况、分享教学经验以及共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此夯实学理基础,提升教学水平。
2.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共享的课程资料库
每个学段各有自身的特点,都有独具特色的育人资源,包括图书馆、教学平台、实践基地、师资力量等。大中小各学段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在课程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为了实现育人资源共享和优化,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必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体化,以方便教师高效率获取教育资源,从而形成整体性、衔接性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体系。
3.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新时代做好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必须提升专业技能,把事实讲清,把道理讲实,把理论讲活,让学生觉得可信可敬,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党〔2020〕11号)[A].2020-01-20.
[3]李寒梅,张腾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螺旋递进式建设研究——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视角[J].教育参考,2021(03):5-12+19.
基金项目: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24年院级科研项目“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探析”(项目编号:DJSZ202405)
作者简介:黄岑岑(1988-),女,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3621895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