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党费》的人物形象探究及现实意义
一、了解历史背景,打破时代隔阂
1953年,《解放军文艺》编辑王愿坚到福建东山岛采访,听到很多发生在1934年至1937年的红军的故事。1954年的初夏时分,王愿坚决定把一些故事转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党费》便是他发表在《解放军文艺》1954年第12期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中,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
它的创作背景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敌人的疯狂围剿导致物资奇缺,加剧了红军的艰难处境,还令底层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而从事地下工作的党员黄新千方百计地为游击队腌制咸菜,积极组织党的活动。在严峻艰难的形势下,缴纳上了党费,并在掩护同志转移物资时壮烈牺牲。
通过《党费》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以及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艰难困苦中所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彰显了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
二、剖析文本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党费》主要讲述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女主人公黄新是一位二十五六岁的媳妇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而她则是独自带着年仅五岁的女儿生活,专门负责与地下党的联络工作。在敌人“移民并村”的艰难环境下,始终坚定信念以及对党的忠诚,设法为组织提供物资并坚持缴纳党费,不惜牺牲自己来换取同志们的安全撤退而壮烈牺牲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坚贞不屈、勇敢机智、朴实、仁慈爱人的女共产党员形象。
(一)坚贞不屈
故事中黄新对党的坚贞,面对困难始终保持对党的坚定信念的形象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来,下山时政委交代要我鼓励鼓励她的,我也想好了一些话要对她说,可是一看刚才这情况,听了她的话,她是那么硬实,口口声声谈的是怎么坚持斗争,根本没把困难放在心上,我还有啥好说的?干脆就直截了当地谈任务了。”就文中来看,政委原本还担心黄新的状况,因而派“我”来做黄新的思想工作,而“我”也想好了一些话对她说,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她没有丝毫的退缩,而口口声声谈的却是坚持。面对困难黄新不畏艰难,不向组织诉苦,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工作,体现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具有的高尚而又坚贞的品质。当“我”完成第一次任务,将要出门的时候,她又叫住了“我”。只见“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党证已经被磨损的很旧,而上面的镰刀斧头却是新的,足以体现其对党的忠诚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二)勇敢机智
在“白鬼”的疯狂围剿下,黄新依旧在坚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敌人已经赶到了门口,紧要关头黄新依旧冷静分析应对,帮助同志逃离前来搜捕的“白鬼”。“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程同志,往西跑啊!”面对凶猛的敌人黄新并没有退缩,“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面对白匪搜索时,依旧能冷静帮助同志撤离,情急下的一举一动并没有一丝的慌张,充分体现出黄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勇敢机智。
(三)为人朴实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她,无论是表面还是内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从外表来看“她看上去已经不止政委说的那年纪,倒像个三十开外的中年妇人了。”长期的艰苦生活使得黄新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言行举止则是内在品质的生动体现。“黄新的一席话直接表明了她对与党断了联系的忧虑,表达了对党的依赖和希望得到党的领导。“她揭开砂罐,拿出两个红薯丝子拌和菜叶做的窝窝,又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递到我脸前”黄新并没有吝惜自己所珍惜的食物“红薯丝子拌”“菜叶做的窝窝”“一块咸萝卜”来招待“我”,可嘴里却说让我凑合吃一点。
(四)仁慈爱人
黄新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还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一份慈爱充分体现在一举一动中。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黄新为党组织筹集物资,孩子看着嘴馋想要吃咸菜,黄新知道孩子小不懂得眼前这些吧咸菜的重要意义,只能通过说谎的方式来安抚孩子。但是在这其中不难看出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言语中流露着爱与包容。“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深知自己以后照顾不了孩子,在交代孩子的事时一颗仁慈之心显露无疑。面对如此艰难处境舍小家为大家,她是伟大的是慈爱的。作为子女她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华民族而奋斗,作为母亲教导孩子要听“妈妈的话”,并以自身作为榜样教育孩子,生在党的红旗下,要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三、挖掘精神内涵,实现情感价值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以文塑魂”,其实质就是运用教学文章中的情感触动学生、思想启迪学生,为学生塑造“魂魄”。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理解并学习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己与完善自己,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育人的效果。《党费》中黄新展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等内涵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领悟革命人物的英雄品质,更要在精神层面上感悟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文章的情感价值。那黄新身上有哪些精神内涵呢?
首先,本文通过描写黄新同志积攒咸菜等物资缴纳党费以及为了掩护同志与敌人斗争而壮烈牺牲的故事,展现了黄新同志作为一名党员,舍小家为大家,坚定地支持革命事业,为革命利益而献身的忠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更体现了黄新同志对信仰坚定不移的信心与决心,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国家紧紧贴在一起,她相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性和必然性。这种信仰使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她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始终如一的,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其中也蕴含着她深厚的、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些都可以帮助当下的学生培养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在黄新同志身上还蕴藏着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献身精神。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展现了黄新的形象,在白匪的围剿下,我们红军部队被逼上了山,被迫与地下组织失去了联系,生活上十分艰苦,“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就是他们的家,“她揭开砂罐,拿出两个红薯丝子拌和菜叶做的窝窝,又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这就是他们最好的吃食,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黄新不忘初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等待着“我”到来,等待着与部队取上联系。通过描写黄新她那面如土色、瘦小不堪的孩子能体现出生活的艰辛,通过写她阻止女儿吃“党费”能体现出她对党的信仰。在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后,黄新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为了组织的安全,黄新愿意给组织交党费,愿意放弃女儿甚至是生命,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自我牺牲精神。
最后,黄新同志还展现出了她的机智乐观,以及过强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是有困难哪,可咱是什么人!十八年上刚开头干的时候,几次反围剿的时候,咱都坚持了,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可以看出黄新是个坚强乐观的人,她相信胜利终将会到来,人民终将会迎来幸福的生活。面对“我”下山联系地下组织时,黄新指着墙角上的一个破洞说:“以后再来,先从那里瞅瞅,别出了什么岔子。”;面对被白匪搜查,为了不让“我”被发现,立马冲出门外给白匪错误信息牺牲自己。黄新在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展现出了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她的精神品质,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黄新的精神内涵对现实中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通过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学习她的价值观、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自我成长等品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将黄新的优良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1.马臻.革命小说教学的“三重跨越”——《党费》一课教学谈[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09):58-61.
2. 赵霞,王建稳.从艺术真实性看革命人物形象——以《党费》中黄新的人物塑造为例[J].语文建设,2023(13):57-60.
3.吴科喜.《党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6):11-12.
4.王愿坚.党费[J].连环画报,2011(04):12-25.
5.张向昕.浅谈《党费》的艺术构思[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96-97.
6.陈鸳红.新课标下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以《党费》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04):140-141.
参考文献:
[1]张向昕.浅谈《党费》的艺术构思[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96-97.
[2]王愿坚.党费[J].连环画报,2011(04):12-25.
[3]吴科喜.《党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6):11-12.
[4]陈鸳红.新课标下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以《党费》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04):140-141.
[5]马臻.革命小说教学的“三重跨越”——《党费》一课教学谈[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09):58-61.
[6]赵霞,王建稳.从艺术真实性看革命人物形象——以《党费》中黄新的人物塑造为例[J].语文建设,2023(13):57-60.
[7]杨晔.特殊的党费 崇高的精神——小说《党费》的写作艺术[J].中学语文,2023(18):68-69.
作者:赵媛媛(2001),女,汉,安徽省阜阳人,本科,安徽新华学院,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