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依恋关系视野下小班入园焦虑的缓解浅析
摘要:入园焦虑往往在幼儿园小班学期开始阶段影响巨大,严重影响他们对学习、生活的适应。通过生理、安全、归属和爱三个层次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低三层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三种幼儿依恋关系的心理需求,从幼儿、家长和教师几个方向总结了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方法和措施。通过进一步的实施,使小班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关键词:入园焦虑;需要层次理论;依恋关系
一、入园焦虑形成现状及原因
(一)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的角度分析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求
案例简述:快来帮帮我
还记得我们班的孩子小班入园的第一天,由家长送进了幼儿园,关上大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他们人生的新阶段——幼儿园生活。尽管我们前期做了许多心理建设和思想准备,但还是被教室传来此起彼伏的哭声、吵声、反抗声。小班孩子自理能力较为薄弱,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很多孩子还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想要上厕所的意愿和需求,哭着哭着就不小心尿湿了裤子了。老师会定时提醒他们上厕所并检查幼儿的状态,及时更换裤子。
案例简述:煎熬的午睡
“宣泄”了一上午以后很多孩子都已经疲惫不堪,但在陌生的环境入睡,对于年幼的他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莫大的挑战,各种害怕、恐惧、胆怯接踵而来,在午睡前老师们会提前将寝室窗帘拉上,室内空调打开并调至到一个凉爽且舒适的温度便于幼儿入睡,会适当的播放轻柔的摇篮曲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氛围,老师们也会刻意压低说话声音模仿父母们的语气语调来陪伴他们,同时也会利用“分身术”来进行安慰,左手抱一个右边楼着一个床边还躺两个,给予他们妈妈般无微不至的关心。
案例中:小班孩子由于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用只能哭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两个案例一个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尚薄弱不能较好的表达出如厕需求,一个是在陌生的环境下难以平稳的进行午睡,这两个案例均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最基本的也是其他需要的基础。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着眼从安慰、抚摸、鼓励多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生理需求[1]。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
案例简述:常规的培养
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小朋友、生疏的老师,这些都会让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孩子们没有安全感,感到无助与害怕。在一日生活当中制定规则是我们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上厕所要排队、不能到处乱跑等,这些规则或多或少的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家中的随意相比在幼儿园的各种约束下孩子们难以适应,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孩子们通常情况下会以哭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案例简述:“抢人”
孩子们入园的前几周,虽然和初入园相比新鲜劲好奇感并没有减少,但更多的是知道要和父母分开整整一天的恐惧与不安。父母抱着孩子如约来到教室门口,他们瞪着大眼睛在教室里外到处看,当老师张开双手准备接过孩子的时候,有不少小朋友忽然就泪如雨下,大哭起来,小手死死的抓住父母的衣服不肯松开,两个小脚也用力挂在妈妈身上。无论家长老师如何安抚,都没有办法让孩子情绪得到好转,需要老师从家长手中抢过来。
案例中:通常情况下家中有温馨舒适的环境以及父母悉心的照顾,并且家中约束性不强,几乎可以满足幼儿任何需求,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家中不同的是幼儿园一个班只有两三位老师但有三十多名幼儿。孩子得到的关注就会适当的减少很多,与之相对的是安全感的缺失。为了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小班前期要给予每个幼儿更多的关心照顾,多抱一抱他们,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安全感。
满足了生理需求以后将追求安全需求,虽然是需要层次中较低的需求,但是如何去满足幼儿的安全需求也是一个值得钻研思考的问题。只有孩子们心中的安全得到保障,才能获得较好的成长。第一次离开父母以后各种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较弱,所以通常情况下都只能用哭的方式来引起老师同伴的注意,从而获得安慰。作为老师现阶段我会用双手抱一抱他们,给予他们妈妈般温暖的爱,给予她一定的安全感,让他一点点的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2]。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
案例简述:我想和你玩
我们在一日生活中通过观察会发现,往往刚刚入园的孩子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和社交经验,对于陌生的环境幼儿会产生胆怯的心理、排斥的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教是进行适当的介入,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和同伴之间游戏,通过和同伴之间游戏的快乐情绪,建立起新的依恋关系,从而起到缓解分离焦虑的作用。
案例简述:我也要这样
我们在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个别的孩子观察能力比较强,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能够跟随教师的变化,在活动中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放过,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配合非常紧密。这时往往有一些和他们坐在一起或者跟他们玩的比较接近的孩子会做同样的动作,依葫芦画瓢的模仿他们的样子进行对应的操作或者举手回答问题。对这样的孩子,老师当然也会毫不吝啬的表扬。
案例中:小班的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幼儿园。教师要引导他们结交好朋友,通过和好朋友一起快乐的游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于好友之间的依恋关系,缓解了焦虑产生的不安情绪。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在前,高层次需要满足在后,从最低级需要循序渐进的到最高级需要,但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过程中,这种规律也不是绝对的,例如造成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往往集合了多个需要层次的缺失。针对于此,教师需要综合的考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幼儿的需求缺失,从而更加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安抚幼儿,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依恋关系的角度分析
1、依恋关系——安全型
案例简述:我是最棒的
本班是混龄班级,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已经能够较好的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对于老师、同伴也产生了一定的依恋,同时交到自己的好朋友。逐渐的适应了幼儿园的新环境、集体生活并且可以独立完成生活中的小挑战。最重要的是每天早上都能和父母愉快的分别。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有意识的帮助教师做其他的事情,例如安慰其他的孩子、摆放椅子、整理玩具等,也体现了他们的自身价值。
案例中:每个孩子具有差异性,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能够和父母愉快的告别是典型的安全型依恋,是一种自信、不依赖和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这类幼儿往往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开而伴随不好的情绪,所以教师可以引导这些孩子去帮助年龄较小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同龄的孩子相互交流更加顺畅且不易引起反感,如果经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往往对双方都有利[3]。
2、依恋关系——回避型
案例简述:我该怎么办
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都设置了不同的区域,有很多玩具,可以进行不同的游戏,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并进行游戏。这时常有个别幼儿独自坐在教室中间,似乎对任何玩具都不感兴趣。眼睛直勾勾的看着门口,眼泪也时不时在眼眶里打转。老师、小朋友们陆续上前安慰、引导,但都以失败告终。
案例中:绝大多数孩子都适应了幼儿园的新生活,也交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个别孩子有情绪,而且在各种安慰引导下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效果,这就是典型的回避型幼儿,这类幼儿往往是由保姆或其他阿姨照顾得多,日常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心就导致幼儿越少安全感,所以会在陌生的环境对于父母过分的依恋,并且缺乏独立性,他们难以接受和父母的分别以及陌生的环境。这个时候往往我们就可以进行家园合作,父母在家中多花时间去陪伴幼儿,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多多鼓励、表扬幼儿,在接送幼儿时适当的准备一些小惊喜。
3、依恋关系——矛盾型
案例简述:真让人讨厌
每天都会有规定的时间让幼儿自主的玩玩具,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可以安静且较为独立的进行游戏。但个别孩子容易发生矛,和同伴之间沟通能力较弱不能较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经常会出现争执的情况。这个时候往往老师进行介入或是对方道歉,争执的情况将会马上好转,马上和好如初。
案例中:是典型的矛盾型孩子,又想和自己的好朋友玩,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正确的表达与沟通,就很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矛盾。造成这类冲突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身边环境的影响,在家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处处都会让着他们,而到了幼儿园就需要遵循各种各样的规则。其次受孩子年龄的影响,小班的幼儿认知水平较低,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最后幼儿的个体差异也是其一大重要原因。面对这类冲突,教师要适当的进行干预。
在幼儿心理发展中,依恋关系是从回避型、矛盾型逐步向安全型转换,在不同的阶段往往具备很多典型的特点。洛克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所以幼儿的心理是最为纯净的,他的任何想法、肢体动作都是有原因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二、解决幼儿入园焦虑的对策与方法
幼儿的入园焦虑不仅体现在入园的分离焦虑上,还体现在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对新同伴担心,如果不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往往对孩子影响很大,甚至引起应激性身体不适,在心理、生理上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意识的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孩子的入园焦虑问题需要多方共同起作用,只有家长、教师和孩子自己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能帮助孩子有效的缓解入园焦虑,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小班是幼儿园的开始,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要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和生理成长,及每个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入园焦虑关,为整个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幼儿教师和孩子父母所共同承担的责任[4]。
参考文献:
[1]史文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其缓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
[2]冀东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幼儿不爱入园的原因及对策[J].科学导刊,2015(5).
[3]谢德真.实施家园共育消除小班入园焦虑[J].教育观察,2020(2).
[4]林兰,高珠峰.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规约应对——基于儿童立场的质性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0(9).
作者简介:唐宇佳、女、汉族、本科、中南大学铁道幼儿园。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