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

杨德娥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30期
昆明传媒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200

摘要:现代汉语课程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扮演着专业基础与实践技能课的双重角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是高校教育改革深化的核心目标之一。现代汉语课程应当与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方针、‌政策导向及法律法规紧密相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进而积极投身于汉语的规范化实践。‌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力求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现代汉语教学模式,‌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改革

引言

现代汉语教学领域高校教育改革需深度融合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依托学科前沿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岗位能力标准。改革强调内在逻辑严密与教学目标科学,精心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1]。高等教育应聚焦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兼具专业功底与创新视野,注重知识积累、技能提升、能力拓展与观念革新,确保学生成长与社会需求相契,培育精通语言文字、适应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力量。为此,‌现代汉语课程在坚守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与指导性原则的同时,‌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与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2]。‌

一、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

在当今社会,优秀人才的培养正经历从传统经验型向专业深耕型的转变,要求学子在求学阶段接受现代化、专业化的教育,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成为促进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生需适应社会发展与职业分工变化,构建新能力体系以增强竞争力。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人才需求,深化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培养教学功底扎实、社会适应力强的毕业生,确保高等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培育出引领潮流、服务社会的现代汉语教育精英[3]。与此同时,在当代教育背景下,高校需紧跟时代步伐,致力于人才培育新需求的响应。深化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不仅巩固高校办学实力,更引领教育理念的前沿探索。而终身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发展促使高校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严谨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挑战的学习者。面对毕业生就业难题,高校应科学规划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培育具备前瞻视野、扎实学识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为教育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4]。‌‌

二、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现代汉语课程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与理解为主。‌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师生普遍倾向于依赖线下教学模式。‌在有限课时内‌学生需全力以赴才能完成所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教师难以额外安排实践活动。‌即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针对单个知识点尝试采用案例分析或分组讨论等方式,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实践体系[5]。‌线下课时的限制严重制约实践环节的开展,而过度依赖线下教学又束缚学习途径和学习时间的拓展。‌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学习内驱力不足,‌对学科内容逐渐失去兴趣,‌进而难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更无法谈及在实际运用中提升语言能力。此外,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两种考核成绩按比例折算成百分制成绩。‌‌其终结性考试多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且传统,侧重于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但无法真实、‌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复习时往往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以背诵为主要方式。‌即使试卷中设置实例分析等题目,‌学生也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许多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语音发音和写作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6]。‌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与教学改革的要求相悖,‌亟需进行改进和创新。‌

三、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改革路径

(一)对接职业导向,‌深化教学改革

在推进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必须秉持时代性与前瞻性的双重理念,紧密追踪时代发展的脉搏与行业需求的风向标,‌精准定位教学内容与手段的改革方向。此外,高校需特别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大数据思维的培养,‌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现代汉语的学习与实践,‌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二)融合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阶段需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为高校师生提供海量教学资源,丰富高校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在现代汉语课程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包含课程音频、视频、课件以及教学大纲等资源,将相关资源系统化整合至课程资源系统中,便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与自主学习活动。与此同时,资源库支持手机、触屏电视等终端设备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课程改革需重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借助超星学习通、爱课程等在线平台提供现代汉语网络精品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此外,需利用在线电子教材以免费形式提升师生应用,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提升教学资源应用的丰富性。现代汉语课程语料库构建需紧扣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资源类型,核心类型资源需保持新颖性与精准性,充分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辅助性资源选择需满足多样性目标,通过‌甄选网络新词潮语等生动鲜活的语料,‌以呈现现代汉语的变化。‌

(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现代汉语课程改革阶段教师需深刻认识到,‌教学模式改革核心为构建一个开放包容、‌资源共享的教学生态系统,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点击量、登录时长到回播频率等细微之处入手,捕捉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偏好,‌为课程的科学规划与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让课程建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成长规律。‌‌‌

(四)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

在推动现代汉语课程革新的征途上,教师需深入挖掘并巧妙融入思政精髓,将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等核心价值融入教学编排。教师需精心策划课程内容,系统性梳理思政元素,使学生在语言技能精进的同时,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也得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需将思政教育目标置于核心地位,确保每一教学环节都渗透着思政的光芒。通过剖析语言现象,教师能巧妙引入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探索语言与民族文化间的深刻联系,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同时,为深化思政与课程的融合,教师应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分析法,使抽象理论变得生动具体;组织小组讨论,促进思想碰撞与理解深化;尝试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亲身体验思政真谛。此外,教师还应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实践活动,通过社会服务、团队协作等项目,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思政的温度,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语言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飞跃。‌

(五)改革考核体系,‌全面评价能力

在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进程中,‌转变高校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的传统观念至关重要,‌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确立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追求全面与公正,‌建立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力求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考核方法进行革新,‌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小论文、‌专题测试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占比分别为20%、‌20%、‌20%、‌40%。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专业班级的需求,‌并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此同时,‌高校还需加快试题库建设,‌实现教考分离,‌以更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试题库的建设应注重题目的多样性和更新频率,‌确保考核内容与时俱进,‌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需求。此外,在考核内容改革方面,应着力于优化题型结构,适度减轻纯理论性试题的比重,转而加重实践与应用类题目的分量,以此实现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深入的评估。‌例如,将考题知识点细分为三个方面,其‌一聚焦于现代汉语专业术语的精准掌握,检验学生对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及语法学等基础概念的深刻理解与准确运用。在考试形式上,可巧妙设计名词解释与填空题,既考察学生的记忆精准度,又检验其术语应用的灵活性;其‌二深入探索学生对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程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语法的精妙之处、明晰元音与辅音的微妙差异,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表的绘制与解析,以及进行理论层面的归纳与总结。此类题型不仅考验学生的记忆力,更侧重于其逻辑思维与理论分析能力的展现;其三‌是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分析音节结构、‌分析短语的类型、‌辨识句型等,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深层次学习知识,帮助学生明晰汉语言的应用技巧,强化学生的知识素养与文学素养。为此,高校需对接职业导向‌深化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模式。与此同时,现代汉语课程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改革考核评价体系评估学生能力有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专业化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坤湖.农林高校中文类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策略探析——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2,8(14):117-121.

[2]罗堃,李淑颖.“汉语+”背景下留学生“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5):40-42.

[3]张秋红,刘晨红.新文科视域下民族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J].汉字文化,2022,(06):39-41.

[4]王伟.小学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述评及再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01):215-222+226.

[5]吴亮.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1,7(35):120-123.

作者简介:杨德娥,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1986年3月,硕士研究生,民间文学,副教授,昆明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云南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学校现代汉语课程考核与学业评价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3301)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