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垃圾变废为宝对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研究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深入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垃圾变废为宝”教学活动对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课例《变废为宝有妙招》作为教学实践的载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和明确的设计意图,展示了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逐渐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关键词:生活实际;教学实践;环保意识;行为习惯
一、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背景:四年级学生已经懂得不可以乱扔垃圾,能维护学校公共卫生,并且在近几年垃圾分类的普及之下能够比较熟练地将垃圾分类投放,但是对于垃圾暴增产生的危害的认识和对一些废旧品的再次利用率还有待提高。如何帮助学生增长关于垃圾危害的知识、巩固垃圾分类的技能和开动脑筋、积极动手,把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成“宝贝”,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明理导行。
2.课程设计目的:通过“垃圾变废为宝”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垃圾的价值和可再利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即使是看似无用的废弃物,也可以通过创意和努力转化为有用的物品。
这类活动通常伴随着对环保知识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环保理念的理解。他们不仅学习到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知识,还了解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参与活动,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环保中的责任和角色。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树立起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愿意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设计内容
为了将这样的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垃圾暴增产生的危害、巩固垃圾分类知识、留心关注自己身边的垃圾处理情况,再此基础上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开动脑筋,想出妙招,变废为宝,是个人能够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基于此教学目标,我立足新课标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的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进行了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垃圾暴增预警,日益严峻的问题
此环节为课前预习环节,也是我认为的整个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课前预习与准备是否充分,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甚至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早在课前十天左右,我就已经布置了三个班级的学生每天留心自己的家庭一天会产生多少重量的垃圾,并且注意按照我们太仓市的垃圾分类标准,这些垃圾大概是哪些类型的垃圾,将所得数据填入下列表格中,初步了解自己每天生活学习的场所一天产生的垃圾量。由于学校中学生的称量条件有限,因此,我每天带领学生一起对教室内的垃圾进行称重并和学生一起记录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等到积累了十天的数据之后,我们取其中的平均数填入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表格中,获得了两组相对准确、客观的数据。
这些数据单看学生并不能感受到数量的庞大,我请学生以全校52个班级、全太仓90多万人口来计算每天整个学校、整个太仓市产生的垃圾总量,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垃圾数量的惊人增长,从而去关注垃圾数量增长问题,主动查阅垃圾数量暴增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的相关资料,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能用哪些方法减少垃圾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更进一步,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减少垃圾的产生,并且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将家中的废旧物品改造成有用的东西进行二次利用,可以自己动手、在父母的帮助下做,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起学生对生活垃圾的关注,让学生从课本回归到生活实际,为课堂积累数据,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体现2022年版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中强调的“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要求,培养起学生留心观察,节约资源的意识。同时,自己动手进行“变废为宝”也是生活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在与家人、与同伴一起合作中获得生活体验,感受将创意化为实物的乐趣。)
环节二:垃圾增长与环境健康
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正式开始的第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认识各种类型的垃圾
考查学生书上图片中的垃圾分别是什么类型的垃圾。
2.了解产生垃圾的场所
与学生交流在预习阶段搜集的资料,交流每个人的家庭和学校教室每天垃圾的产量。再出示太仓权威公众号“太仓发布”中的数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整个太仓一天的生活垃圾重量。
3.垃圾暴增危害多
学生学习和交流垃圾数量的惊人增长和超长的寿命对环境健康带来的危害。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第二学段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中强调“进行实地调查,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本环节以生动的生活实例、权威准确的数据来引导学生切实体会身边每天惊人的垃圾增长数量和垃圾超长的降解时间,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环节三:开源节流,双管齐下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两方面的思考,如何减少垃圾产生和如何高效处理各类垃圾:
1.交流减少垃圾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书上的方法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全班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实用的好方法。
2.垃圾分类我能行
明确要想提高对各类垃圾的管理和利用,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出示太仓出台的各类垃圾分类的文件,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的视频、图片和见到的宣传标语,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考查学生垃圾分类情况,感受垃圾分类取得的重大成果。
环节四:变废为宝有妙招
学生所接触、了解的垃圾分类仅限于了解各类垃圾所属类型与日常分类投放,并不清楚这些分类后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垃圾分类与激发学生创造力,动手变废为宝是重点:
1.了解各类垃圾的最终归宿
出示视频、图片带领学生了解垃圾分类之后,各类垃圾最终是如何处理的。再以太仓的建筑垃圾处理为例,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到垃圾分类对于各类垃圾的高效利用,明确“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这一观念。
2.变废为宝创意展
展示学生在家制作的各种用不同材质的垃圾制作的物品,请学生自己上台向全班解说自己的创作过程与思路,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夸奖,激发更多的学生的创造欲望。
3.课堂延伸
请学生依照之前的表格,继续关注自己家中每天产生的垃圾类型和数量,养成节约资源,减少垃圾产生的好习惯。同时,在之后的课堂上继续展示和评比学生的作品,让更多的学生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养成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并将节约资源、勤于动手这样的好习惯贯彻落实到生活中。)
三、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
结合新课标第二学段的道德教育内容——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我将《变废为宝有妙招》这堂课的宗旨设定为引导学生从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让学生关注生活常见的现象——垃圾的产生,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所见所闻,进行辨析讨论,从而理解政府推行的垃圾分类政策,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减少垃圾量,甚至做到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变垃圾为资源,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文明生活。在了解国家、社会层面的环保措施的同时,个人也能够参与进来,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与家人的做法,积极探讨减少垃圾的方法,对垃圾分类的关注与掌握也呈现出了良好的水平。但介绍自己的作品阶段,学生上台后有些腼腆或无法组织通畅、流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设计时的灵感来源或思路,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较为完整地呈现。
另外,仅仅一堂课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环保意识无法产生决定性的改变,尽管课后的环节我设计了打卡与作品的评比活动,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抑或是不能长久地维持。
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向学生展现一些不错的创意,鼓励学生模仿并创新,多组织这样的评比,对有创意者进行奖励,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发觉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保思想,将之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起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课后,我会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环保行为的传播,促使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环保知识、经验和理念传播到他们的家庭和社区中,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养成环保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本堂课在学生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环保的种子,相信在之后不断地催化之下,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四、结论与展望
(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分析可以发现,将“垃圾变废为宝”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对环保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积极地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通过这类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发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在之后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将此类活动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提升了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一实践探索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环保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体验式教学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研究.杨柏球.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