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新”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双新”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通过深入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与价值。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贡献力量。
关键词:“双新”背景;初中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育;实践研究
引言
“双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道德修养,也是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的基石。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因此,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至关重要。因此,通过研究当前教学实践,提出创新的教育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法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挖掘教材内容,强化家国情怀渗透
“双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教师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将这些宝贵的情感与价值观资源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教材内容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情感的纽带和价值观的摇篮。通过细致解读与分析,教师可以揭示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脉络、民族精神和国家情怀,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教师在进行《我国基本制度》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核心内容,不仅阐述其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构成及运行机制,更深入挖掘这一制度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通过展示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反映民意的生动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制度设计中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小故事或现代成就,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重大决策如何惠及千家万户,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学生理解国家制度与国家发展、个人福祉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强化学生对“我国基本制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从而树立起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教师若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可以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式进行应用,主要是对一些真实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加强学生与主人公的联系,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进行《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意识到社会是一个大整体,人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责任的来源,学生在对责任来源有所了解后,还可通过角色变换的方式对角色行为进行合理调节,使得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责任,为后续道德与法治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做好铺垫。其次,在开展角色扮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可以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同时还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使得学生可以意识到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此外,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将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在此基础上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融入传统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基因
基于“双新”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传统文化,是传承家国情怀基因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内涵,如忠诚、孝顺、爱国等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不可或缺的养分。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意境深远的经典诗文等载体,让学生在品味中华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意义,使其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例如,教师在进行《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融入“孟母三迁”的传统文化故事。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进而引出“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孟母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迁居,最终定居于学宫之旁,使孟子得以耳濡目染,最终成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孟母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栋梁培养的责任感,这正是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同时,鼓励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以及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贡献。此外,还可以结合《游子吟》等经典诗文,让学生朗诵并体会诗中蕴含的母爱深情与家国情怀的紧密联系,理解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之间的共鸣。
四、利用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家国情怀
随着“双新”的不断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以此来巩固家国情怀。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如让学生在假期期间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了解社区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等。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教师在进行《建设法治国家》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项名为“法治小卫士,社区共守护”的课后作业。该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后或假期期间深入所在社区,开展一次法治宣传活动。活动中,学生需准备简短的法治宣传资料,内容可以涵盖《宪法》中与公民权利义务相关的基本法律常识,或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条款。通过制作海报、发放宣传单、举办小型讲座或法律知识问答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大家的法治意识。同时,鼓励学生观察并记录社区中法治建设的实例或存在的问题,如垃圾分类的严格执行、社区安全监控系统的完善等正面案例,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法律盲区。随后,组织一次班级分享会,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讨论如何将这些观察转化为促进社区法治建设的具体建议。这样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解,有效巩固家国情怀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新”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通过挖掘教材内容、通过情景模拟、融入传统文化以及利用课后作业等策略,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认知和情感体验。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感悟到对国家的深厚热爱,从而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金钊,张伟,王红.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家国情怀实践性作业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03):5-7.
[2]张海元,王志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8):73-75.
[3]李珮.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国情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新课程,202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