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舞蹈美学追求

——以近两年春晚舞蹈为观照

杨蕊朵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20期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摘要:中国舞蹈的美学追求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在农历新年辞旧纳新时向全国各族群众展现的一场声势浩大、寓意深远的视觉、听觉盛宴,其实质意义已从一场充满传统年俗风味和喜庆氛围的文艺汇演中超脱出来,表达出更为深层次的文化追求和文俗体现。从四十年的发展中,舞蹈的地位从“配角”走向“主角”,这无疑中国舞蹈美学追求的一种新的体现。加之

关键词:中国舞蹈美学追求;春晚舞蹈;文化自信

中国舞蹈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根源,讲究“虚实相生”“情景相融”的表现,特别重视“忘、妙、悟”,这样的追求扎根在中国舞蹈的文化内涵中。“意境”则是探讨中国舞蹈美学追求的关键,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提到“中国艺术是再现的,但它再现的并不是个别的场景、事物、现象,而是再现宇宙自然的普遍规律......是模拟于自然又再现自然,在这模拟又再现中强调寓情于景,从而创作出意境[]”。然而,“舞者,心之动也。身体,舞之象也。”就舞蹈而言,舞蹈的表现手段及形象塑造的基础是身体,因此,谈论其美学追求也要涉及身体文化。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在农历新年辞旧纳新时向全国各族群众展现的一场声势浩大、寓意深远的视觉、听觉盛宴,其实质意义已从一场充满传统年俗风味和喜庆氛围的文艺汇演中超脱出来,表达出更为深层次的文化追求和文俗体现。同时,作为“交于子时”的特殊仪式,着重通过吸纳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流行元素和群众生活中凝练的智慧结晶,从而为大众带来渗透风俗民情、家国和睦的隆重仪式氛围以及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艺术导向方面所呈现出的深度涵义。自1983年起,千百年来用“吃饺子、放鞭炮”庆祝春节的仪式活动转变为“吃饺子、看春晚、放鞭炮”,历经三十年的连续播出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艺现象。回溯春晚舞蹈四十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80年代较为简单且并不起眼的双人舞、风格性民族民间舞,到90年代歌伴舞形式的高峰,舞蹈这种视觉型艺术始终拘泥于播出画面的限制,仅依靠固定的机位则不能很好传递其表现力,这样的情况在新世纪时期得到了转变,技术手段的革新是舞蹈节目得以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如视频影像与LED显示,同时配合以镜头的拉伸和特写、切换和捕捉,极大增强了春晚舞蹈的视觉效果。

春晚从最初设立4部观众热线电话发展到采用8K超高清直播,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节目的选材、立意、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和完善上也出现了长足的进步,舞蹈节目也由初期的“配角”逐渐完成了成为“主角”的变迁。一方面,舞蹈创作在镜头之外韬光养晦的沉淀提高了舞蹈艺术在日常、商业和政治文化方面的审美能量;另一方面,大众审美的实践也影响了舞蹈审美在主题、形式和品质方面的创新发展。舞蹈富有的中华文化意蕴,让观众在充满诗意的审美意象中激发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2024年2月9日,新一年春节联欢晚会在20:00准时亮相,主题是“龙运垂祉,光耀神州”,相同的时间、面孔,不同的是我们所期待的舞蹈节目将表现什么意蕴与新意。中国舞蹈的美学追求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其不仅作为中国舞蹈创作过程中意象营造时坚守的一项具体原则,更作为舞蹈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标准和批评标准,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今年的春晚创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优秀传统文化渲染底色,让中国元素在更深邃的立意上实现纵深表达,尽显国风国潮的意境之美、流动之美、文化之美、科技之美,激发起中国人内心深处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一、从“虚实结合”看春晚舞蹈美学追求

汉语词典中记载“虚”“实”为反义词,但它同样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的一对范畴,中国舞蹈美学亦然。如果“实”是指中国舞蹈美学的物质载体,那“虚”就是载体所承载的象征意蕴;如果“实”是有形的可视空间,“虚”就是飘渺的意象世界;如果“实”是具象的人文景观,“虚”就是叙说的情思情志。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实”没有“虚”,便缺少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只有“虚”没有“实”,则缺少了承载意境的实体。“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充分结合剧情的走向,灵活巧妙的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种文化意境。

2023 年春晚舞蹈作品《锦绣》[],是以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为题材的舞蹈选段,通过舞蹈的身体语言,以身体之“实”,让文物“活”起来,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主题。“鲤鱼跃龙门”这一典故象征着国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今年春晚舞台上,飘逸唯美的原创舞蹈《锦鲤》让观众眼前一亮。人如其名,舞者身着鱼尾借助威亚加弹簧绳,时而腾跃、时而摇曳,有如在水中展开的灵动画卷。“锦鲤”是实,舞者失重般地游动跃起,通过威压实现高中低三个空间的错落有致,模拟金鱼在水中的样子,她们散开又聚拢,自由而和谐。通过融合现代舞和古典舞等多种元素,没有刻意遵循整齐划一,没有宛如空壳的精致感,反而营造出一种慵懒而松散的美感,鱼戏池中,本就是一种大写意,这种虚景不仅在于眼前动静中的营造,更在于脑海中似曾相识的不断遐想,以“虚实结合”的舞蹈画面配合新春佳节的特定时刻,一种朝气蓬勃的美好祝愿油然而生。同样的,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等出品舞剧《唯我青白》中的选段《瓷影》亮相今年春晚,舞蹈以青白瓷为出发点,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青白瓷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身姿翩跹 “舞动”传统文化。瓷影映青,淬炼出光洁温润的质感;以舞绘型,展现出至简色彩下的器型之美。在《瓷影》的编创中,主创团队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据北宋时期的审美特质与青白瓷的造型风格,借助舞蹈语汇展现出青白瓷柔美含蓄的东方神韵,投射其背后源远流长的瓷器文化。

二、从“情景交融”看春晚舞蹈美学追求

“情景交融”是将舞蹈的景情合二为一,舞蹈自身的特性使之成为擅于抒情的艺术,然而景的营造则大有不同,传统的实景演艺自有其特点,但在愈演愈烈中也成为了华而不实的“盛宴”,在技术发展中,“声、光、形、色被填塞得满满当当,杂艳、喧噪、炫目,过于冗杂的外在追求,严重阻碍了生气的流动性,从而导致失去了空间的实际意义。

中国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如书法的“枯笔”,戏曲的“一桌二椅”等。《瓷影》中情与景的融合,看似是在造景上做了减法,实际上是一种情景的妙用,编导用“旋转”的舞者营造了动态的景,“旋转”是舞段的点睛动作,但却不只是舞姿动作,也是景的一部分,旋转以制瓷拉坯为动作灵感来源,舞者在转盘上旋转,模拟瓷器成型的动态。演出服装在色彩上着墨,提取“青”“白”这两种传统“正色”,展现出大繁若简的东方美学。

三、从“文化提纯”看春晚舞蹈美学追求

不论是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还是汉代织锦护膊,或是青白瓷,春晚舞蹈所体现的美学追求已不只是画面美、意境美,更有文化美。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的第三点希望中充分说明:“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值得所有文化观众者进行深入挖掘,更值得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紧密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充分结合起来,进一步激活中华文化蓬勃生命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我们不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提纯为春晚舞蹈主题的最根本原因。

“咏春拳行云流水,香云纱内敛光华”。今年春晚,咏春拳和香云纱技艺作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台献艺”,舞剧《咏春》选段,八卦掌与舞蹈的结合,展现了武舞同源的气脉,“武”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技艺,“舞”是中华儿女和谐共舞亲如一家的表征,尚武也乐舞,中国人民爱好武术,却更重视武术精神。武出兼收并蓄、刚柔相济,舞出同根同脉、同声同气。舞剧《咏春》选段,不仅将武舞相结合的新主题展现于观者眼前,同时,香云纱文化的设计首次亮相春晚舞台,也激起更多人对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赞赏与自信心。春晚喀什分会场《舞乐新疆》中,向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副美仑美奂的“新疆舞乐图”展现了新疆辽阔壮美的自然风光、绚烂多姿的历史文化和热情好客的人文情怀,体现了天山南北无处不在的生机活力。

四、结语

中国舞蹈是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基石上,以人体动作表现中国文化多元面相的舞蹈,而中国舞蹈美学的追求也建立这一基础上,以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为背景,提炼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舞蹈美学追求;以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为倡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不断挖掘与再现中国舞蹈美学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追求,并结合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文化再现于大众视野。“春晚在文化价值上已经成为当代的新民俗代表,它借助传统民俗的文化背景,利用现代电子媒介的传播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意识形态的话语置换”。[]这是良好的趋势,值得我们不断的推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2]胡伟.央视春晚舞蹈三十年(1983—2013)演艺形态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1):105-108.

[3]孟文果.意象与美:舞蹈影响的变迁与大众审美的轨迹——40年央视春晚舞蹈观察(1983—2023)[J/OL].舞蹈,2024(01):69-76[2024-02-15].

[4]刘潇.从近年春晚舞蹈看“国潮”文化下中国古典舞作品的综艺化呈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03):55-60.

[5]熊梦会.优秀传统文化下的舞蹈作品受捧的因素探析——以春晚作品《唐宫夜宴》《青绿》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08):114-116.

[6]中国政协.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21—12—15].

[7]王娟.从仪式传播到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央视春晚对国家认同的建构[J].当代传播,2021(02):64-65+96.

作者简介:杨蕊朵(1996.7),女,汉族,新疆省昌吉市,研二,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与文化发展方向,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50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