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研究
摘要:幼儿园食育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认知经验发展,培养幼儿的饮食习惯与礼仪,发展幼儿的思想与情感,还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幼儿园食育课程的构建,需要纳入食物与文化的操作性经验,融入思想情感,从而推动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为了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幼儿园应承办食育文化教学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促进家园食育合作;挖掘社会食育资源,开拓食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渠道。
关键词:食育;幼儿园;食育课程;传统文化
食育即食物教育,最早的记录是日本养生学家在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的:“认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1]”
而我国引入“食育”名词的概念,是在2006年。近年来,由于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裕,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导致幼儿出现营养过剩问题,进而极大危害幼儿群体的身体健康,社会群众对于食育课程的重视引起教育需求。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食育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开展食育课程的重要性或意义
食育是以食物为客体,以幼儿为主体,完善幼儿食育体系、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认知,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与礼仪,发展幼儿的思想与情感,而且可以传承优秀中华民族文化。而幼儿园食育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对幼儿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其重要性。
(一)食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拓展幼儿的认知范畴,增进幼儿的认知经验。
食育课程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以提升幼儿对食物的认知水平,丰富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经验。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在节气中食物也被赋予了相应的价值内涵。自然界各种自然生长的、可被当作食物的植物都具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季节的变化,让幼儿从对食物的表象认知拓展到规律认知。
因此,把传统节日与民族习俗融入食育课程,一方面丰富了幼儿对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的认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幼儿对食物的了解,还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感悟民族文化精神。
(二)食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提升幼儿生活及劳动技能,拓展操作知识。
食育在本质上是一个生活实践的过程,通过对幼儿生活的指导,幼儿便可逐步发展起相应的生活能力,如独立进餐、餐具整理甚至自己准备食物等。在发展基本生活能力的基础上,食育还可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餐前洗手、按时用餐、均衡饮食等。
(一)食育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广难度较大
1.我国在食育方面起步较晚
“食育”概念于2006年进入中国,早在此之前,“食育”教育已在多个国家成功推行。日本最先提出并实施“食育”教育,并取得诸多良好成效。其次,美、英、德、丹麦等国也是较早顺利实施“食育”教育的国家。与之相比,中国在食育方面起步较晚。自2010 年起,国家也在沿海地开展“食育” 课程试点[2]。
2.幼儿家长的饮食素养有待提高
家长饮食素养与孩子饮食健康具有一定相关性,部分地区的家长饮食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家长的日常饮食习惯会极大影响幼儿对中华食物的认知,例如父母不吃早餐的习惯会逐渐带动孩子一起“逃避”早餐。大部分家长对二十四节气是熟悉的,但对每个节气对应的饮食、物候变化及农耕活动不是很了解,特别是一些地方传统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慢慢被忽视和遗失[3]。
3.对幼儿园食育研究的关注度较低
专家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的食育研究力度不够深入,对各个地方的美食文化和内涵的挖掘力度有待加强。在177篇文献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只有3篇,都是出自《学前教育研究》,并且均来自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由此说明,其他核心刊物对幼儿园食育研究的关注度较低,我国近五年幼儿园食育的研究质量总体偏低,研究深度不够[4]。
(二)幼儿食育师资方面存在问题
1.食育师资短缺,缺乏专门的食育教师
长期以来, 幼儿园负责营养膳食和卫生保健的是炊事员和班级保育员, 而他们缺乏教学经验,不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因此,在食育成为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活动之前, 开展食育活动的专业师资就出现了很大的空缺。
2.班级授课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食育知识和技能缺乏, 无法很好地向幼儿开展食育活动
专任教师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幼儿教育知识和教学经验, 但对食育的知识储备不足, 其食育活动开展的水平比较低。教师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食育课程的开发和编制能力,以及挖掘和利用本土食育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幼儿园食育课程融合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集家庭、社区、幼儿园于一体,推动幼儿对传统文化下食育课程的学习
家庭,不仅是幼儿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幼儿日常饮食最集中的地点,幼儿从家庭出生进行母乳喂养开始便与饮食甚至日后的“食育”建立不可分割的关系。父母的饮食习惯和对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的态度会在家庭一日三餐中影响幼儿,最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饮食态度。为此,帮助幼儿园举办食育讲座,邀请专家或教师为家长介绍食育课程与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进行食育活动,将与传统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相融合的食育理念延伸至家庭。
幼儿园食育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尤其在社区,帮助幼儿园积极推广食育文化。广泛宣传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理念,举办线上线下各种活动,推动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走进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区中营造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的氛围。
(二)创设环境、开展班级食育活动,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的机会
食育环境创设包含自然之窗、蔬果园地、食育墙面环境、传统食物展台等。其中自然之窗是根据传统节日、节气的特点来展示不同的食育主题;蔬果园地是根据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而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地;让幼儿能够亲自体会到种植过程,看到食物的生长过程,生活在充斥着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的氛围下,能够加深幼儿对传统食物的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建立健康饮食观念,增强文化自信。[5]
(三)制作食育课程绘本,促进幼儿持续接受相关知识。
绘本课程是幼儿教师比较擅长的领域,也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课程。食育课程绘本借助鲜明的图画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去激发幼儿的兴趣。结合食育探讨绘本的教育价值,绘本能让幼儿通过图片故事的方式了解食物的制作和种植。
围绕绘本开展幼儿园食育活动,能够将一些抽象的食物知识通过具体的卡通形象展示给幼儿,让幼儿清楚地了解食物的名字、形状、营养等;绘本中饭前洗手、礼让长辈等情节,能给幼儿树立正确的进餐礼仪榜样。
参考文献:
[1]李晓燕 .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食育路径研究[J]. 食品与机械,2021(10):181-184
[2]孟晗,陈剑婷.幼儿园食育课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建构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09):74-76.
[3]吴凡琪.食育在幼儿园推行的重要性及策略[J].亚太教育,2022,(11):22-24.
[4]侯鹏,王灵恩,刘晓洁,李云云,薛莉,成升魁.国内外食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资源科学,2018,40(12):2369-2381.
[5]卓娟娟.基于二十四节气幼儿食育课程信息化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22,(02):73-75.
(基金项目: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37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