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探索: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展示与剖析
摘要: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实践能力提升和社会责任感培育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门近年来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本文依托实证调研,力求展现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真实状况,对未来的劳动教育发展贡献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证研究;问卷调查
在今日社会,中小学劳动教育之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劳动教育不仅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紧密相连,更关乎社会的长远进步。近年来,教育部门针对此领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着重塑造其品德与价值观。鉴于这一背景,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于指导未来劳动教育课程的规划与执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之阐述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教育内涵和使命。该《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涉及大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并覆盖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紧密结合,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意见》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能力习惯三个维度,为全体学生设定了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观念,还鼓励学生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尊重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同时,劳动教育还注重学生基本劳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显得尤为重要。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旨在系统掌握当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涵盖家庭劳动参与度、劳动态度调研、劳动项目选择及实施方式偏好等多个方面。此外,调研还将聚焦于中小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态度,以及劳动教育所赋予的价值。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细致分析,将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后续研发与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科学的参考建议。
二、方法与对象:调研设计与样本选择之解析
本研究的核心调查群体为六年级学生,同时辅以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作为参照样本,另外还将中小学在职教师纳入调查对象。在调查过程中,共计发放了1550份问卷,并成功回收了1513份有效问卷。这些问卷样本涵盖了不同学校和城乡地区,学段分布了小学、初中、高中,其中六年级学生的问卷回收数量为1028份,占比68%;初二学生的问卷回收数量为170份,占比11%;高二学生的问卷回收数量为207份,占比14%;另外,对在职教师的问卷回收数量为108份,占比7%。通过这样的样本分布,确保了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三、调研结果: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之概览
(一)家务劳动情况调研
1.家务劳动的参与情况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系统、深入地掌握中小学生基础劳动能力的实际状况,具体涵盖三项内容:内务整理、烹饪技能以及家务劳动时间投入。
关于内务整理能力,主要考察了学生们独立整理卧室的意愿。统计数据显示,在六年级学生中,有高达95.33%的学生会参与;在初二学生中,这一比例略降为87.65%;而在高二学生中,该比例维持在88.89%。
在烹饪意愿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六年级学生中有89.11%的学生表示够独立完成1-2种食物的烹饪;初二学生中,这一比例为82.94%;而在高二学生中,该比例达到84.54%。
2.家务劳动时长的分布与趋势
经过对学生在家庭劳动教育参与程度的详尽调查发现,学生在家务劳动中的投入程度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根据调查数据,按照平均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将学生分为四个等第:A类学生几乎不参与家务劳动,B类学生略有参与,C类学生经常参与,D类学生则深度参与。
在六年级的样本中,各等第学生的比例分别为:A类占6.91%,B类占26.46%,C类占31.32%,D类占35.31%。而在初二年级的样本中,各等第学生的比例分别为:A类占15.88%,B类占30.59%,C类占25.88%,D类占27.65%。对于高二年级的样本,各等第学生的比例则为:A类占18.36%,B类占40.58%,C类占20.77%,D类占20.29%。
这些数据为分析学生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参与程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通过对比不同年级的数据,可以进一步探讨学生在家务劳动中的参与程度与年龄、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二)劳动态度的调研
本项的调研目的是掌握学生在当下对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包括劳动能带来获得感,以及对于未来工作的期盼两项。
1.劳动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
经过调研发现对于劳动所带来的获得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具体而言,六年级学生中,认为劳动能带来较强获得感的学生占比78.02%,认为获得感一般的学生占比15.18%,而认为获得感较弱的学生则占比6.81%。在初二学生中,相应比例分别为61.76%、24.12%和14.12%。而对于高二学生,这一比例分别为55.56%、23.19%和21.26%。这些数据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提供了重要参考。
2.职业选择倾向
经过调研,深入了解了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期望。调研过程中,其中提供了三个选择项:A. 更倾向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B. 更倾向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C. 愿意根据需求结合体力和脑力劳动。
经过统计,六年级学生的选择分布如下:24.9%的学生更倾向于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4.96%的学生更倾向于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而70.14%的学生则愿意根据需求灵活结合体力和脑力劳动。在初二学生群体中,选择分布略有变化:25.29%的学生更倾向于脑力劳动,3.53%的学生更倾向于体力劳动,而71.18%的学生则愿意按需结合体力和脑力劳动。对于高二学生,调研结果显示:32.37%的学生更倾向于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1.93%的学生更倾向于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而65.7%的学生则愿意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结合体力和脑力劳动。
(三)劳动项目选择调查
经过深入调研,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兴趣偏好,将为学校制定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劳动课程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探索更加合适的学习方式,以期更好地推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1.对劳动课程的期望
经过调研了解了中小学生对于劳动课程的期望,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劳动项目,分别是A农业劳动(例如:果蔬种植)、B家政劳动(例如:烹饪、家务)、C技能劳动(例如:木工、陶艺)以及D职业劳动(例如:职业体验)。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六年级学生对于这四种劳动项目的期望比例分别为13.13%、16.05%、39.2%和31.61%。初二年级学生的期望比例则为11.76%、35.29%、37.65%和15.29%。对于高二年级学生,这一比例分别为11.11%、15.76%、50.72%和22.71%。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期望开设的劳动课程与实际需求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置劳动课程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此外,针对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问题,对教师群体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对于四种劳动项目的看法比例为:A农业劳动17.59%、B家政劳动59.26%、C技能劳动5.56%、D职业劳动17.59%。这一数据为进一步完善劳动课程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2.对劳动课程实施方式的偏好
经过详尽的调查与分析,本项目针对中小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过程中,设定了四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包括A项目化学习、B研究性学习、C情境化学习以及D网络化学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细致梳理,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
在六年级的学生群体中,选择情境化学习的学生占比最高,达到了47.76%,其次为研究性学习(25.88%),项目化学习(11.19%)和网络化学习(15.37%)。而在初二的学生中,情境化学习同样最受欢迎,占比47.06%,其后依次为研究性学习(22.94%)、网络化学习(21.76%)和项目化学习(8.24%)。到了高二阶段,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偏好发生变化,情境化学习占比最高(47.83%),其次是研究性学习(27.54%)和项目化学习(9.66%),网络化学习占比最低(14.98%)。
此外,本项目还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情境化学习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占比高达56.48%,其次为研究性学习(19.44%)和项目化学习(23.15%),而网络化学习的选择比例极低,仅占0.93%。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教师,情境化学习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青睐。这一发现对于教育领域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数据解读:劳动教育现状之透视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分析与结论:
(一)劳动教育成果的显著展现
数据透视显示,学生对家务劳动热情高涨。但深入研究后发现,学生自我评估的家务劳动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这背后有多种因素,包括不同年龄段对劳动技能标准的差异、对家务劳动需求的变化、学业压力以及家庭要求的降低。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学生的家务劳动教育,将其融入课程设计和家庭任务中,创造更多劳动机会。中小学生家务劳动能力的提高,需学校和家庭合作解决。合作可营造理想的劳动教育环境,助力学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劳动习惯,为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二)劳动教育对积极态度的塑造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劳动持积极态度,认为其不仅是责任和义务,并且能够带来获得感。学生乐于参与学校的劳动活动,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但值得注意的是,14~18岁的学生对劳动获得感的强度逐渐减弱。
为应对这一现象,学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兴趣和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激发对劳动的兴趣。课程中加入劳动教育内容,了解劳动重要性,培养劳动技能和习惯。同时,开展劳动宣传、组织志愿者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家长和社会也应共同努力,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鼓励参与家务和社会实践。社会应加强对劳动的宣传和推崇,提高全社会对劳动的尊重程度。
(三)劳动项目选择的差异性
现代社会中,职业选择成为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调查研究突出了这一议题。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反映了社会对脑力劳动的高度认可和需求。脑力劳动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然而,体力劳动在职业选择中也占重要地位,与脑力劳动相互补充。学校应强化结合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特点,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学生应根据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选择职业方向。学校和社会应提供灵活、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助力全面发展。
(四)情境化学习方式的认可与期待
情境化学习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得到广泛认可,它强调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环境结合,提高学习效果和意义。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情境化学习具有诸多优势,如能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锻炼思维,提高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和情感素养。实施方面,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教师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情境化学习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方式,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全面素养,其推广和应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学习环境。
五、调查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经过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调研,发现仍有待改进之处。首要问题是样本选择的局限性,目前样本不足以全面反映全国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其次,调研手段可能存在局限性,未来可考虑采用多种调研方法相互印证,确保准确性。由于时间与资源限制,当前调研尚处起步阶段,未来将在这一基础上深入探究发现的问题。
总结来说,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通过持续的深入调研与不断地创新实践,将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与指导,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0.003113.
[2]王晓杰,宋乃庆.我国小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2(02):78-91.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4.02.006.
[3]陈韫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提升——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的分[3]析[J].教育研究,2022,43(11):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