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研究

李熔言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63期
常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报告详细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基础理论、调度策略、优化模型与风险管理方法,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模型和现代算法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上海地铁智能调度系统的实际应用验证,显示了优化模型在准点率、旅行速度、出入库时间等方面的提升效果。还探讨了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的风险管理,强调了科学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

关键词:调度策略;优化模型;智能调度系统;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为了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不仅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公共交通效率。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和复杂的运营环境,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行车和优化调度,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理论

(一)行车组织基础

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组织是指对列车的运行、停靠和周转进行统筹规划与安排。行车组织基础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列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点率,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运输效率。通常,行车组织的基础工作包括列车运行图编制、线路能力评估、时刻表的设计与优化等。在具体操作中,行车组织还需要充分考虑车站停靠、列车编组和换乘方案等细节。

(二)行车组织模型

行车组织模型是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规律的数学描述与仿真工具。常见的行车组织模型包括客流预测模型、列车编组模型、列车运行时刻表优化模型等。这些模型的目的是通过对系统资源和乘客需求的量化分析,确定最优的列车运行方案。在具体实践中,行车组织模型可以帮助运营方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客流变化,动态调整列车班次和发车间隔,以达到最高的运行效率[1]。

二、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策略

(一)调度策略概述

调度策略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对列车运行的实时指挥和协调。调度策略的核心任务是保证列车按计划运行,同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准点率[2]。调度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到乘客的出行体验、列车的运力利用率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依托大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控技术,现代调度系统可以根据实时客流、设备状态和外部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列车的运行方案。调度策略的精确性和灵活性是实现高效运营的关键。

(二)调度策略分类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不同需求,调度策略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固定时刻表调度、动态调度、应急调度和优化调度。固定时刻表调度适用于客流规律较为稳定的线路,列车按照预先设定的时刻表运行,能够较好地保障准点率;动态调度则基于实时客流信息和运营状态进行调整,适合客流波动较大的线路,能够灵活应对高峰期和低谷期的客流需求;应急调度策略用于突发事件处理,例如设备故障或自然灾害时,通过调整列车的运行计划,确保运营影响最小化。

三、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的优化模型

(一)优化模型构建

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的优化模型是通过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轨道交通系统进行量化分析与优化设计的工具。优化模型的构建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客流需求、列车容量、线路运行约束、时刻表的可行性等。常见的优化模型有基于线性规划的时刻表优化模型、基于仿真的列车运行优化模型、以及多目标优化模型等。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的优化模型通过数学建模、仿真技术等实现轨道交通系统的优化设计,包含多个模块。数据输入模块收集客流、列车性能、线路和时刻表等信息,确保数据准确。客流预测模块利用历史和实时数据预测客流,指导列车调度。列车运行仿真模块模拟列车运行,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时刻表优化模块通过算法设计最优时刻表,提高效率,详情见图1所示。

(二)模型求解方法

为了求解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的优化模型,通常使用现代的计算机算法和技术工具,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实际应用中,轨道交通系统通常采用遗传算法来求解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的优化模型。在某地地铁系统在高峰期优化列车发车频率和间隔的问题。通过收集历史客流数据、列车性能参数以及线路约束条件,系统首先构建了优化目标,即在保证乘客最短等待时间的同时,最大化列车利用率。每次迭代后,系统会评估方案的效果,淘汰表现较差的方案,保留优异的发车计划。经过数次迭代,算法能够在复杂约束条件下快速收敛,生成接近最优的发车间隔和频率。

(三)模型应用与验证

优化模型的应用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可行性,还需要在实际运营环境中进行验证与调整。通常情况下,优化模型在实施之前会通过仿真系统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具备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某些城市已经引入智能调度平台,通过将优化模型嵌入调度系统,显著提高了列车的运行效率和准点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模型的验证过程包括对比优化前后的运营数据,分析其在不同运营条件下的表现,进而确定其优化效果。例如,上海地铁10号线在引入智能调度系统后,准点率和兑现率达到了99.9%。通过优化调度,旅行速度提升了8.8%,并减少了50%的出入库时间,这些数据表明智能调度系统在实际运营中有效提升了地铁的整体运行效率。智能调度系统在客流预测、智慧车站和智能运维等方面的应用也验证了优化模型的实用性,详情见图2所示。

四、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的风险管理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于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客流异常等方面。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的核心在于找出系统中可能导致安全问题和运行中断的关键因素,需要评估分析其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程度。通过风险评估,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清晰的决策依据,帮助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风险评估还需定期更新,以确保其适应不断变化的运营环境和外部条件。

(二)风险应对策略

在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中,针对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常见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预防性维护、应急预案的制定、提高系统冗余度等。预防性维护可以通过定期检测和维护关键设备,降低设备故障带来的风险;应急预案则能够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对运营的影响;系统冗余度的提高,如备用列车和多线路调度,则可以确保当部分线路或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启用替代方案,保障系统的连续性。还需加强人员的应急培训,提高对突发状况的响应能力。

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的优化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保障乘客服务质量的关键。在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智能化调度和风险管理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行车组织模型和调度策略的不断优化,结合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轨道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运营环境,保障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提升调度智能化和行车组织的精细化管理,将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水平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烜翔.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应用及管理研究[J].时代汽车,202 4,(07):169-171.

[2]许扬.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中的调度调整方式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19):4-6.

[3]黄鹏.城市轨道交通车场行车组织与调度策略分析[J].智库时代,201 8,(38):149+15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