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研究

——以陕西某高校为例

李静 杨乐 徐诺琦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8期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近年来,在新的征兵形势下,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数量逐年扩增,离开“营门”回归“校门”,该群体在学业、人际交往、心理、校园生活、就业升学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逐渐凸显,文章以陕西某大学为例,结合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问卷调查结果,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挖掘适应性问题的表现、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

2017年习近平主席对南开大学参军入伍学生的回信,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参军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军入伍,将自己的个人志向与“强军梦”、“中国梦”相结合,“大学生士兵”由此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特殊又重要的群体。参军入伍学生退役复学后重返校园在学业、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不仅影响该群体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同时对于高校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systemstheory)是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当中。在这些系统中,个体与外部系统相互作用并持续影响个体发展。该理论将影响个体的发展的环境系统划分为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四个层次。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单个个体,是环境系统的核心层;中间系统由各微观系统及其彼此之间相互关系互动产生;外层系统是指社会结构中直接影响着中层系统的部分,它与个体所在的微观系统没有很直接关系,但外层系统的行为和决定会对个体发展产生较强的间接影响;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并无直接联系,但通过对中间系统、外层系统产生影响,以相对隐性但更为久远的方式间接影响着微观系统。

本文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开展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研究,将“微观系统”定义为退役复学大学生个体自身,“中间系统”定义为其所在班集体、宿舍、学院、学校武装部等主体,“外层系统”定义为其所在学校武装部的上一级机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宏观系统”定义为国家征兵制度、社会文化环境等。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问题

部队生活中,大学生士兵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安全规定,养成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习惯,当其回归校园后,面对相对自由和自主规划的大学生活,服从思维和行为惯性导致出现了学业、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择业发展等方面的不适应。陕西某高校2021年、2022年退役复学大学生共计36人,以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向这一群体发放《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人;其中,男生占比79.31%,女生占比20.69%;大一占比6.90%,大二占比17.27%,大三占比31.03%,大四占比44.80%;理工科专业占比93.10%,文科专业占比有6.9%。

1.学业适应性问题

经调查,35.58%的退役复学学生因“不适应校园生活节奏导致学业出现问题”,78.95%的退役复学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业压力”,68.96%的退役复学学生“需要提供学业帮助和支持”。学业适应性是退役复学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部分退役复学大学生经历“学习空窗期”,应对学习内容的转换和学习知识中断的能力不足,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负面思想。经调研,学习内容对于退役复学大学生造成的困扰较大,不同的学科类别造成的学科困扰不同,理学、工学专业影响较大,个别文科类学生也表示有影响;必修课以专业课程为主,注重知识的纵深和精专,重拾难度大;选修课以通识课程为主,注重知识的广博和拓展,难度较小。

2.人际交往适应性问题

退役复学大学生人际交往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两方面。师生关系方面,专任课教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抱有强纪律性、高效率性的期待,但刚经过“学业空窗期”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还需要时间重拾学业;开展思政教育的辅导员表现为“无意识的区别对待”,更多地将退役复学大学生看作是退役军人,注重其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等方面的模范引领作用的发挥,忽略了其作为学生各方面适应性的需求。同学关系方面,其曾经的同班同学成为学长学姐,甚至有的已经毕业,交集减少,新的班级同学、舍友又因为年龄、经历、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代沟。调查问卷显示38.33%的退役复学学生与舍友、同学“相处融洽”,37.99%的退役复学学生与舍友、同学“相处一般”,23.68%的退役复学学生与舍友、同学“有代沟”。

3.心理适应性问题

退役复学大学生对于校园的记忆定格在入伍离校的那一刻,入伍前的政策宣讲和送兵的热烈氛围让他们对于重返校园较为期待,参军入伍的经历又强化了自身的荣誉感、使命感,使他们渴望返校后更为精彩的生活,在内心形成一种高价值期待,甚至转化为一种固化的观念。但当前国家和学校普遍重入伍轻退伍,冷热异化明显,现实状况与其内心的价值期待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该群体的心理产生落差,易出现心理适应性问题。调查问卷显44.83%的退役复学学生出现了“心理上难以适应”的问题,20.69%的退役复学学生需要提供“心理辅导”。

4.校园环境适应性问题

退役复学大学生经历了“校园—部队—校园”的环境转变,其社会角色经历了两次重塑,在两次环境转变的过程中都面临适应性的问题。从校园到部队,有新兵连三个月的适应期,更有同年兵、班长、指导员等多方位的关注和情感支持;但从部队到校园,该群体从与外界隔离,较为封闭的环境调整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一时间目不暇接,可能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提供短暂满足的事物中,忽视主责主业,且家长及老师认为校园生活与部队生活相比简单轻松,较少关注退役复学大学生是否存在适应性问题。调查问卷显示44.83%的退役复学学生存在“盲目跟风,对自己的发展缺乏正确认识”的问题;48.28%的退役复学学生在“身份转型上存在认识错误”;41.38%的退役复学学生存在“安于现状,自我满足不思进取”的问题。

5.择业发展适应性问题

退役复学大学生在择业发展方面存在就业观念固化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在相对封闭的部队环境,大学生士兵的日常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同时由于环境的封闭性和稳定性,易产生安逸求稳的想法,缺少冒险意识和拼搏意识,退役后在择业问题上就显现为就业观念固化。同时部队经历带给该群体的是政治信仰坚定、组织纪律性强、敢担当肯吃苦等隐性优势,但在专业技术能力、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择业关键因素方面,由于学业中断带来的专业基础不扎实,强纪律性、服从意识带来的固化观念,会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调查问卷显示38.28%的退役复学学生认为自身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32.66%的退役复学学生希望学校“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29.06%的退役复学学生认为自己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三、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微观系统

对于退役复学大学生个人,其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在于未提前做好个人规划、身份角色转换需要时间、自我管理懈怠等。一方面,大学生士兵在退役前半年就可以上报退役意愿,半年时间足够提前规划好返校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提前了解复学手续,复习专业基础知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重拾学业做好准备。其次,从“士兵”到“大学生”身份角色转变需要时间,两年在部队养成了无条件服从命令的习惯,从“服从”到“自主选择”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最后,部队生活培养了大学生士兵完成任何任务都要高标准严要求的习惯,退役复学后有能力尽快的缩短适应期,如果长时间地出现各类问题,可能存在自我管理懈怠的现象。

2.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包括退役复学大学生舍友、任课教师、辅导员、武装部教师等主体,本研究将中间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一,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未形成育人合力;舍友主要关注其日常生活,任课教师主要关注其学业问题,辅导员主要关注其心理状态、朋辈力量发挥,武装部教师主要关注其学费减免等事务性工作,主体之间没有交流的平台,无法及时沟通该群体出现的适应性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其二,关注多于关心,关怀工作缺乏连续性;退役复学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返校后必然受到关注,但面上的关注未细化到适应性细节的关心,即特殊时间节点关注该群体退役军人身份的展现和使用,但对于其心理状态、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的持续性关心较少,体现为“退役初期热、退役后期冷”、“特殊情况热、日常情况冷”的现状。

3.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定义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所在学校武装部的上一级机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上一级机构主要为省军区、市级征兵办、区县武装部等,该主体在“学校—部队”的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征兵入伍的人数指标和兵源质量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但在“部队—学校”的身份角色转换中“缺场”,退役复学大学生的适应性及择业发展等情况未被纳入考核,甚至只将其归为学校职责,未做到校地协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转专业、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毕设答辩等方面缺少细则文件及宣传,制度性漏洞导致退役复学大学生经常两头跑询问政策,费时又费力,加剧该群体校园适应性问题的出现。

4.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定义为国家征兵制度、社会文化环境等。目前,全国已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已将退役复学大学生士兵纳入保障范围,但在政策落地、制度完善、荣军氛围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政策落地方面,每个省优待金标准各不相同,存在“同役不同酬”现象;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已为有学历提升需求的退役复学大学生提供了政策支持,但“申请免初试攻读硕士研宄生,要求在部队需荣立二等功以上”,二等功名额少,政策门槛太高。二是制度完善方面,目前国家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基本法律法规,但未重点关注退役复学大学生面临的转专业、升学择业等问题,未出台指导性文件及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三是荣军氛围方面,社会各界已形成了爱军拥军荣军崇军的浓厚氛围,打造“最美退役军人”评选、事迹巡讲报告会等尊崇尊重军人的平台,但退役复学大学生因在部队服役期限短,经历任务少,难有突出事迹,几乎无法参评,未有该群体评选专项奖项及平台。

四、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问题存在的对策建议

1.微观系统:明确角色定位,全面认识自我

一是适应角色转变,明确角色定位;自我角色的认知和定位是角色转变的关键和前提条件。退役复学大学生面临从军队环境到校园生活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他们明确个人角色定位、积极调整心态、提高对角色的认知水平,可在下定决心退伍复学时就积极与军队首长和学校教师沟通,提前规划校园生活。二是明确自身学业任务,合理分配学业投入程度;个人可通过课后习题、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等提前评估自身“学业中断”程度,增加学业投入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学霸讲堂”等学业帮扶活动,主动向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反馈自身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寻求帮助。三是全面认识自我,建立生涯规划;返校后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在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参与宣讲及展演活动,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积极关注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公务员考试相关政策等,运用好关怀政策,提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2.中间系统 :多元化沟通交流,持续性关怀关注

一是校武装部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定期开展退役复学大学生交流座谈会、先进事迹评选、意见征集等活动,设立退役复学大学生社团,发挥部队“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开展互助互学、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活动,增强该群体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二是辅导员做好持续性关怀关注;辅导员是与退役复学大学生交流最多的人员,可定期了解该群体的状态及诉求,入伍前做好政策宣讲,服役期间了解成长变化,复学前做好手续办理,复学后开展学业帮扶及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持续性的关怀关注,减少适应性问题的出现。三是设立退役复学大学生宿舍;校院协调各部门设立退役复学大学生宿舍,自愿申请,由退役复学大学生社团管理,延续部队“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优良作风,打造先进团体。

3.外层系统:各级主体互联互动,帮扶制度落地有效

一是省市区县多主体联动;省市区县等各级武装部门将征兵入伍的人数指标、兵源质量,退役复学大学生的适应性及择业发展等情况都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学校—部队”及“部队—学校”两次身份角色转换中发挥强有力的指导及监管作用,并实现省市区县等各级武装部门与学校的互联互动。二是学校拟定专项帮扶制度;学校联合教务处、武装部、研究生院、各二级学院、退役复学大学生代表等开展退役复学大学生转专业、课程免修、毕业设计、学业帮扶、心理关怀等专项研讨,拟定文件制度并定期督导,落实对该群体的关怀和帮扶,激发学生入伍热情。

4.宏观系统:优化优抚政策,建立互动平台

一是优化优抚政策,强化制度保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优化针对该群体的安置政策和福利制度,各省因地制宜的探索“同役同酬”多样化实现方式,建立公平、具有人文关怀的政策和制度。二是优化荣誉奖项设置,提升社会关注度;在“最美退役军人”评选、事迹巡讲报告会等活动中设置退役复学大学生专项赛道,单独开展评选,激发该群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撬动社会各界的资源,为退役复学大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社会支持。三是建立互动平台,关注实际诉求;建立退役复学大学生可一键参与的国家省市区县等各级武装部门互动平台,及时回应该群体诉求,定期督察督办,提高诉求解决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嘉瑜,朱雯怡,曹金湘,等.刍议高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2023,22(02):32-37.2023.02.005.

[2]刘丽.退役复学大学生回归高校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0.

[3]王盛,吉飞跃,他淑君.高职院校退伍复学大学生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7):99-101.

作者简介:

李静,1993年3月,女,回族,陕西西安人,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乐,2000年1月,女,汉族,陕西大荔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徐诺琦,2001年5月,男,汉族,陕西咸阳人,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

基金项目: 陕西科技大学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课题“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退役复学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