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聚焦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入探讨了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路径。通过对课程特点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阐述了将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详细研究了多种可行的融入方法,包括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旨在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路径;教学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繁荣。然而,在小学阶段,如何将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效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小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并内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融入路径,以期为提升课程的教育效果,培养具有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贡献力量。
一、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的必要性剖析
(一)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建立这种意识。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中,通过介绍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特色,让学生了解到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社会又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从而引导学生从热爱学校逐步延伸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又如在四年级上册的“为父母分担”这一单元,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睦与幸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关心父母、承担家庭责任,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进而认识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都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包容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培养小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包容。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例,教材介绍了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文化、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培养多元文化交流与包容的意识。再如,在六年级上册的“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单元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法律对于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哪个民族、哪种文化背景的公民,都在法律的平等保护之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即各民族在法律的框架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
(三)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与问题
当前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地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等。培养小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让他们从小树立大局观念,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例如六年级下册的“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单元,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及面临的共同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各民族共同努力,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通过学习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和秩序,让学生明白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共利益。当面对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各民族应当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形成强大的合力。只有当小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共同体的意义,才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多元途径
(一)优化教材内容,渗透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富含民族共同体相关素材,教师可优化整合。如三年级下册“我在这里长大”单元,教学不应只让学生了解社区和家乡,还应拓展,介绍少数民族聚居地特色,像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等,让学生明白各地区虽有差异,却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部分,共同构成多彩中华文化。四年级下册“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单元,教师可组织调研活动,让学生对比家乡过去与现在,知晓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各民族共同努力,深刻体会民族共同体对家乡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方式,能更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创新教学活动,激发民族共同体情感
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为例,可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张衡发明地动仪、李白创作诗歌等,感受中华民族智慧创造力。六年级上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单元中,组织小组讨论,提出民族平等、团结相关法律案例,如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是否公平,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理解国家保障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努力,增强民族平等意识和认同。学习“我们的国粹”时,开展文化体验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展示京剧、书法、武术等传统技艺,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共同体的自豪感。
(三)提升教师素养,引领民族共同体教育
教师需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深入研究民族共同体内涵及相关教育理论,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了解民族政策最新动态,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六年级下册“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单元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与他国合作项目,引导学生思考全球性问题面前各民族、国家的携手合作,培养全球视野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教师应注重品德修养和榜样示范。在日常中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习俗,言行传递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价值观。如在班级活动中,鼓励不同民族学生交流合作,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民族共同体的温暖和力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教师需不断探索创新,挖掘更多有效融入路径,让学生深刻领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蒋燕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分析[J].求知导刊,2023(20):110-112.
[2]赵丽萍,王蕾.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民族团结内容的分析及其运用研究[J].[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