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外宣翻译策略优化与全球传播:基于SWOT分析的多维探讨

卢慧鑫 刘剑锋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64期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需求,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外宣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SWOT分析法,本文对外宣翻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别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与 SWOT 象限图对应的外宣翻译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强调外宣翻译应灵活采用异化、归化和译释并举等策略,因地制宜地制定翻译方案,以应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未来研究建议关注跨学科视角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策略差异化研究,以进一步优化翻译策略,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关键词: 外宣翻译,SWOT分析,中国文化,翻译策略,国际影响力

引言

近年来,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紧迫任务,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途径。[1]自21世纪初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共同推动了对外宣传翻译这一学术领域的蓬勃发展,使之成为翻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在这项工作中,外宣翻译不仅扮演着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领航者角色,更是推进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关键推手。通过精准、有效的翻译策略,外宣翻译能够跨越语言障碍,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们,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伴随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与全球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正逐步增强。对外宣传效果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声誉与形象。深入研究外宣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一些学者认为,外宣翻译应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灵活运用异化、归化以及结合解释与翻译的多种策略。通过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能够迎合读者的接受习惯,又能适度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新鲜感。[1]本文将重点分析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评估外宣翻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识别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外宣翻译

(一)外宣翻译的定义

传播学专家多米尼克(Dominic)指出,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性翻译,其传播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信息由信息源(source)发出,经译者进行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后,传递给信息接收者(receiver),最终通过反馈(feedback)机制回到信息源。[2]如下图所示:

国外受众能否准确理解传播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编码与解码环节的质量。在翻译策略和目标受众方面,对外宣传(外宣)与对内宣传(内宣)存在明显的区别。对外宣传的目标是西方读者,他们与中国的普通民众在文化根基、认知模式以及言辞运用上存在着显著的鸿沟。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需求与理解能力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若在宣传时不分对象、一视同仁地进行泛泛之谈,其实际效果往往大打折扣。[4]因此,在进行对外宣传的翻译工作时,必须遵循一套严谨的原则,并展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二)外宣翻译的原则

1. 严肃性

在外宣工作中,翻译政治新闻时体现的"严肃性"原则,对于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维护国家形象至关重要。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主题内容的选择,都需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以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翻译工作不仅要求译者考量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还需对其背后国家的政治立场有所洞察与理解。作为新闻的二次传播者,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明确的政治立场,还应拥有坚定正确的信仰,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因此,在翻译涉及政治的新闻报道时,译者需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精准且合适的翻译策略。否则,不仅可能导致误解,影响两国乃至多国人民之间的和谐情感,还可能因信息传达的偏差而触发不必要的争端或冲突。具体而言,翻译中文"国家统一"时,准确的英文表达应该是 "national reunification" 而非 "national unity"。这里特别强调了"re-"前缀的用法,它不仅体现了对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更强调了这一过程的连续性和恢复性,即"重新"统一,而非单纯的"一次"统一。

2. 准确性

外宣翻译不仅要注重内容的严肃性,还必须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准确性原则不仅涉及体裁、形式和风格的一致性,更强调语义上的统一,即功能对等。例如,“韬光养晦”常被翻译为“to 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或“to 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这种翻译容易引起西方人的误解,认为中国在战略上存在“阴谋”,从而给中国的现代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实际上,“韬光养晦”在中文语境中表达的是不争强、不出头、不称霸和低调行事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强项和弱项都已经为世界所熟知,无需“隐藏”(hide)或“假装”(pretend)。因此,准确的翻译应该是“to keep a low profile”或“to be self-effacing”,更符合外宣辞令在语义和文化背景上的实际意图,从而有效避免了误解,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

3. 平和性

对外宣传的翻译倾向于采用温和、质朴的风格。这种风格的选择根植于其明确的目标受众与传播目标。对外宣传的翻译应追求精炼与直接,旨在高效传递信息。这种风格上的区别在汉语四字短语的翻译过程中特别显著。汉语四字格注重视觉与听觉的均衡美感,展现语言的精炼、华美与和谐特质。然而,将这些富有文采的表述有效传达给注重简洁清晰的外籍读者存在挑战。例如:“中国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将其译为“China has abundant resources, a long history and magnificent and exquisite culture.”在此例中,“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典型的汉语四字格,译者若逐字翻译可能会显得冗长和重复。相反,使用“long”来涵盖“远”和“长”的意义,简洁而精炼。同时,将“博大精深”译为“magnificent and exquisite”也遵循了“避繁就简”的原则,达到功能对等,确保译文更贴近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

二、SWOT分析法对翻译策略之启示

(一)外宣翻译与“话语权”博弈

语言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承载着人类文明,是思想交流的核心媒介。随着国际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话语已不再是静态的语言行为,而是以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福柯所言,“话语即权力”,布尔迪厄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语言象征权力观”,这些论断都反映出话语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实的权力属性。[5]

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中,中国在话语权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邵璐曾感叹,翻译是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障碍”,不仅在文学领域,在国际传播中也对“中国走出去”的步伐产生影响。段连城则呼吁,“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因此,外宣翻译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构建与硬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当务之急。[6]为积极争夺话语权,外宣翻译在制定策略之前,需要对话语研究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二)SWOT象限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外宣翻译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翻译的目的、信息载体、时代背景、翻译内容、传播渠道及受众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最终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外宣翻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推动了外宣翻译的发展。其次,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秉持谦逊、开放的态度,能够赢得国际受众的认可。第三,文化本身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引起广泛的文化共鸣。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也逐步改善,从最初的排斥、冷漠、观望和怀疑,逐渐转向理解、接受,甚至创造性地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这种态度的转变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然而,外宣翻译也面临一些劣势和挑战。部分文化内涵词汇较难直译,与目标语言文化缺乏“深层通约性”,难以实现有效融合。不同国家的沟通习惯和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排斥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有关。[7]接下来,将基于SWOT分析法对各个象限进行进一步说明,以此推导出具体的翻译策略。

1. SO象限——扩张型战略(异化策略)

在SO象限下,外宣翻译处于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均达到最佳状态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扩张型战略成为首选,所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异化策略旨在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对目的语文化进行干预和渗透,主动传播中华特色文化。[8]以下这些实例通过保留原有文化特色,成功地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概念传达给国际社会,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eaceful reunification and One Country,Two Systems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3)经济发展 新常态——New norm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2. WO象限——调整型战略(译释并举策略)

在WO象限下,外宣翻译面临外部机会大于威胁的情况,但自身优势不明显。因此,需要采取调整型战略,提升翻译的适应性。使用译释并举策略,即在直接翻译的基础上增加解释性内容,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期待,清除理解障碍。例如:

(1)深港通——Shenzhen-Hong Kong Stock Connect

(2)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两岸交流……——established comprehensive and direct two - way mail,transport and trade links across the Strait...”

3. WT象限——防御战略(编译策略)

在WT象限下,外宣翻译面临严峻的环境威胁,自身劣势也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防御战略,即读者为导向的编译策略。此策略通过删减冗长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语言表达,仅保留核心内容。编译策略有效地减少了文化冲突和语言障碍,有助于提升译文的清晰度和易读性。

(1)大水漫灌—— Flood China’s economy with liquidity

(2)放水养鱼——Just as water is important to fish farming

(3)社交吸烟者——Chipper refers to a person who smokes cigarettes only occasionally; a social smoker

4. ST象限——分散型战略(归化异化结合策略)

在ST象限下,外宣翻译面临外部威胁较大,但内部优势明显。因此,采取分散型战略,即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利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策略能够迎合读者的接受习惯,又能适度保持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新鲜感。对一般性、普适性的词汇采用归化策略,而对特色文化的传播采用异化策略。

(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and your mission can be accomplished

(2)一盘散沙——The state of total disunity

(3)打铁必须自身硬—— It takes a good blacksmith to make good steel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三)SWOT分析法的局限

利用SWOT分析法,对外宣翻译服务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进行全面梳理,能有效帮助译者识别其优势、改善不足、把握机会以及抵御风险,进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翻译战略规划。然而SWOT分析法也存在几个需特别留意的问题。SWOT分析法通常基于“同时期”的翻译视角,评估组织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然而,在进行对外宣传翻译时,除了进行这种即时性评估外,还需要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综合考虑和平衡各种因素。以中文为例,这一源自本土的语言正逐渐为他国社会所接纳与理解,如“纸老虎"(paper tiger)这一表达被目标语言读者接纳,并在此过程中丰富了目标语言的词汇体系和发展路径。同时,译者与读者对于特定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也在不断深化,这体现在了不同版本的修订、再版以及读者群体的批判性思考之中。[9]这些现象共同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实践中的策略选择会经历怎样的演变与调整。同时需注意,SWOT分析法的运用不应过分绝对化,实情中机遇与挑战往往互为关联,共生共存。对外宣传与翻译活动的环境,通常不会局限在单一或特定的象限内。

译者需依据具体情境与外部环境,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译者还应致力于保持并强化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新机遇,营造有利条件,从而引导其专业发展迈向更为有利的阶段。所以在进行翻译之前,需要认识到翻译策略应当兼具包容性与灵活性。“躺平”这一近几年颇具讨论度的热词,其翻译策略展现了多元化与灵活性。不同媒体和译者在翻译时选择了多种方式来传达这一概念。一些译者选择将“躺平”直接翻译为“lie flat”,这种直译方式虽然简洁,但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让读者理解背后的文化含义。一部分译者采用意译的方式,如《纽约时报》将其翻译为“lying down and giving up”,这种翻译更深入地反映了“躺平”背后的社会现象,即年轻人因生活压力选择不再追求激烈的竞争与快速的生活节奏。此外一些媒体选择了更加解释性的翻译,如“the Chinese youth’s silent protest against societal pressures”或“a passive resistance to the rat race”,通过解释的方式传达“躺平”的文化背景及其隐含的社会态度。还有译者采用幽默化处理,将其翻译为“doing nothing on purpose”,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躺平”背后的消极与无奈,也带有一定的文化共鸣感。“躺平”这一概念的多样化翻译策略,充分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现象的多样解读,也让这一词汇得以在国际上以各种形式传播。翻译策略应首先秉持开放与多元的理念,灵活多变,随后,翻译者需依据具体情境、目标与语境,精挑细选最为适宜的策略。对翻译策略进行未基于事实或未经限制的评估是不恰当的。

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优势和弱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外宣翻译在中国文化全球传播战略中扮演着中枢角色,其在塑造国家形象与增强国际影响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适应论与话语融合的多元方法,本文探讨了在各种文化环境中,如何灵活地采用异化、归化、以及结合译释的策略,以达到更为有效的全球信息传播目的。对外宣传的翻译并不仅仅是文字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的简单转换,它更像是一座连接不同文化与信息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步伐显著加快的背景下,对外宣传的翻译工作必须全面考量多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目标受众的文化吸引力以及国际公众认知趋势的变化。

SWOT分析法为制定对外宣传的翻译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然而,其应用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限制。在运用此分析架构时,需防止其被过度简化或泛化处理,应认知机遇与挑战间的相互依存性,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战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挑选最佳策略。这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紧密贴合特定语境与目标受众的需求,通过不断的策略优化,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与全球影响力,进而增强其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与声音。

参考文献:

[1] Nida, Eugi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Dominic Joseph R. The Dynamic of Mass Communication[M].New York: Mac 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3] 段连城.1990.呼吁: 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翻译[J].中国翻译(5): 2-10.

[4] 陈正发.也谈“归化”和“异化”[J].外语教学,2006(1): 69-71.

[5] 皮埃尔·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 语言交换的经济[M].刘晖,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6] 黄友义.推动翻译立法,促进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J].中国翻译,2011(3): 29-30.

[7] 王庚年.国际传播: 探索与构建[M].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8] 王东风.文化认同机制假说与外来概念引进[J].中国翻译,2002(4): 8-12.

[9] 张健.外宣翻译导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卢慧鑫(1999-),女,汉族,湖北赤壁人,翻译硕士在读,沈阳建筑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通讯作者简介:刘剑锋(1978-),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涉外法律翻译,国际工程合同(菲迪克条款)翻译。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