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认知水平差异性研究

刘燕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35期
甘肃省酒泉第三中学 735000

摘要:中小学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与教育,导致他们在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发展上可能受到不利影响。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认知水平;差异性

前言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本文将通过对该群体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揭示其心理健康状况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影响两者差异性的关键因素,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一、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认知水平差异性概述

在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1]。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本文精心设计了问卷调查、深入访谈以及专业心理测试,力求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数据。结果显示,孤独感是这一群体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与亲人的直接交流和陪伴,导致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这种孤独感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发展,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心理问题。此外,焦虑情绪也在留守儿童中广泛存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压力,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支持系统,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自卑心理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这些经历可能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如他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可能阻碍他们的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环境、学校支持及社交圈子等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积极有效的学校支持以及良好的社交圈子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反,如果这些因素缺失或不足,则可能加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二、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认知水平差异性形成原因

在深入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复杂图景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认知水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揭示了二者之间存在的深刻内在联系。首先,高认知水平的留守儿童展现出了更强的心理韧性。这类儿童通常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效率,能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有效缓解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

相反,低认知水平的留守儿童则更容易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突出。这类儿童可能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难以准确理解和评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更容易受到谣言、偏见等负面信息的误导,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往往感到无助和迷茫,进而加剧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三、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认知水平差异性的因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他们情感与心理支持的主要来源[2]。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庭环境的缺失或不稳定往往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亲子分离,使得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乏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面临诸多困难,进一步加剧其心理压力。

学校的教育质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因素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学校环境,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慰藉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人格特质。

除了外部因素外,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等内部因素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个性开朗、乐观向上的留守儿童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展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而性格内向、敏感脆弱的留守儿童则更容易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此外,不同的应对方式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积极应对的留守儿童能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消极应对的留守儿童则可能选择逃避或放弃,从而加剧其心理问题。

四、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认知水平差异性教育的干预

教师在面对留守儿童认知水平较低的问题时,应注重加强基础教育,确保留守儿童能够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课本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以弥补他们在学习上的不足。

而且,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方面,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例如,对于那些在阅读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和指导;而对于那些对科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科学实验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辅导,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总结

本文通过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认知水平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共同作用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认知能力发展,教师应继续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爱玲.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J].家长,2022,(35): 4-6.

[2]陈敏,曹添银.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基于关爱留守儿童人格养成视角[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01):275-27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