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方志钧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79期
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中心小学 3118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要系统化地学习数学知识,这一点要培养学生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是一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要养成认真、仔细地学习态度。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审题能力

引言

我们都知道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学生很多知识,而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迁移。为了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就必须先提高审题能力,审清题目是什么意思,需要学生求什么,只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才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探索提高小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1]。

一、强化教师引导,深入理解题意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发挥自身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在教师的带领下对题目进行深入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将审题的思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以“某市1号线地铁运行全程需要35分钟。9:15从始发站发出的列车,什么时候能到达终点站?”问题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阅读题目,帮助他们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教师可以提问:“题目告诉我们地铁运行全程需要多少时间?”通过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抓住“35分钟”这个关键信息。其次,提出问题“如果地铁9:15出发,我们需要计算什么?”,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计算的是地铁到达终点站的时间。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从9:15开始计时,加上35分钟后是什么时间?”,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需要进行时间的加法运算。最后,使用钟表模型或时间轴来模拟地铁运行的过程。

二、传授审题技巧,推动举一反三

数学具有抽象性和负载性的特点,单纯的讲解、背诵等学习方式不能培训学生走很久,数学更强调独特和多元的思维方式,对数学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传授学生审题技巧和方法,这样在对任何问题进行审题的过程中都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以“怎样租车最省钱”这一经典提醒为例,“已知这次春游共有老师18人,学生322人。每辆大车可以坐40人,租金900元;每辆小车可坐20人,租金500元”。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阅读题目,帮助他们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教师可以提问:“题目告诉我们每辆大车可以坐多少人,租金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抓住“大车40人,租金900元”和“小车20人,租金500元”这两个关键信息。其次,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为数学问题。可以提出“我们需要计算什么?”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计算的是最省钱的租车方案。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然后,教师可以示范一种方案,租用8辆大车和1辆小车,然后引导学生计算总租金,并验证是否满足所有人的乘坐需求。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找出最省钱的方案。

三、加大练习力度,逐渐熟能生巧

除了教师,学生也要意识到审题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认识一样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大审题训练力度,多做练习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熟能生巧。此外,新课标还强调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发展的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题目,提出不同的审题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2]。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关应用题时,可以实施如下教学活动:首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可以设计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复杂的应用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扎实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如:教师可以使用动画演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如计算面积、总价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练习平台,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四、强调合作探究,提高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模式。新课标强调“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小组合作不仅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还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最佳路径。有的时候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会忽视某些元素,而被忽视的元素被其他同学发现并告知了他,以此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以《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为例,教师可以实施如下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采用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题目告诉我们鸡和兔一共有多少个头?多少只脚?”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抓住“35个头”和“94只脚”这两个关键信息。接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我们如何利用这个信息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需要根据脚的数量来推算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列表法、假设法等。教师可以示范一种方法,假设所有的动物都是鸡,然后根据脚的数量进行调整。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哪种方法最有效?”。通过问题串联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符合现代教育教学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审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4,(25):141-143.

[2]林超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0):64-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