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工程造价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面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本章提出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培训。通过课程重构、实践改革、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式显著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专业对口率与企业满意度均有明显提升。研究为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对提升培养质量具重要意义。模式创新点在于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螺旋上升的培养路径。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行业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1+x证书;复合型人才
引言
工程造价专业是高职院校重要专业,其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建筑行业发展。传统培养模式难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1+x证书制度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新思路。本章探索1+x证书制度与工程造价专业教育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标包括:分析现有培养模式不足,构建新型培养体系,设计实施方案,评估模式效果。通过理论研究实践验证,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研究结果将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毕业生专业技能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企业反馈显示新入职员工适应期长,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弱[1]。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要求人才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实践环节薄弱,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这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弱。本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
1.2研究问题与目标确定
研究核心在于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1+x证书制度与专业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实践融合。研究目标确定为设计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模式效果,提出可推广的实施策略。研究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对比实验等方法,系统探讨新模式的构建原则、实施路径、评价机制。最终目标旨在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1+x融合理论框架构建
本部分聚焦能力本位理论应用,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型,探索证书融合机制[2]。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结合专家访谈确定模型构建原则,提出1+x融合创新理论框架。框架强调能力导向、证书互认、理实一体化等核心理念,为后续模式设计奠定基础。研究采用系统论方法,分析各要素间关系,构建理论模型,为实践提供指导。
2.2动态课程体系重构
研究核心课程矩阵开发方法,探索模块化课程设计策略,建立课程内容迭代更新机制。对标行业标准企业需求,设计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有机融合。课程体系重构采用DACUM法,邀请行业专家参与,确定核心能力模块。研究设计课程地图,明确各模块间逻辑关系,构建螺旋上升学习路径。
2.3多维度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构建校企资源整合平台,创新双元导师制度,营造项目化学习环境。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深入分析校企协同育人过程,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形成多方参与育人生态。重点探讨校企深度融合机制,设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模式。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提出可操作性强实施策略,为协同育人提供范式。
2.4培养模式创新点剖析
设计全周期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规划个性化学习轨道。对比分析传统模式与新模式差异,明确创新点,评估其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为模式推广提供理论支撑。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邀请专家评估模式创新性可行性。通过多轮征询,凝练关键创新点,预测实施效果。研究结果为高职院校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3实验实施与结果分析
3.1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采用准实验设计方法,结合定量定性分析。选取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3]。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确保样本代表性。依据年级学习成绩等因素分层,随机选取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实施新培养模式,对照组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实验条件一致性。研究设计注重科学性可靠性,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3.2实验过程与数据采集
实验周期为一学年,分阶段实施新培养模式。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评,涵盖专业知识技能测试。实验过程中定期收集学习情况反馈。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确保全面性客观性。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多种统计方法探讨培养效果。实验过程严格遵循研究伦理,保护参与者隐私。
3.3模式实施效果评估
设计涵盖学习成效、教学质量、企业满意度等维度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新模式对学生能力提升影响。评估过程严格控制数据采集分析环节,确保结果可靠性。多轮数据校验消除异常值,提高数据准确度。
3.4研究发现与实践启示
提出推广应用建议,涉及课程体系优化、校企合作深化等方面。分析过程注重证据链完整性,确保结论有力支撑。采用三角验证法,综合多种数据来源,提高研究结果可靠性。审慎分析研究局限性,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研究成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参考。
结语
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该模式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结合,重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模式在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适应性方面成效显著。研究创新点体现在课程体系整合、评价机制多元化、培养路径优化等方面。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研究成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实践指导,对推动教育改革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霁,邹品增,李云,等.“新基建”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4,(27):150-153.
[2]刘霁,邹品增,李云,等.“新基建”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4,(27):150-153.
[3]刘霞.“1+X”证书制度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群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15):124-126.
作者简介:张贺(1987.03-)女,辽宁鞍山人,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水利水电工程。
项目名称:推进“1+X”证书制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来源:2021年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序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