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三进”工作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是全国全党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高校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教育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其导向、凝聚作用,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一项重大举措。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进而形成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能力的“大思政”格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掘其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思政元素,做到以文化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念,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繁荣昌盛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既是全国全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高校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发挥好每门课程育人作用,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要做到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的能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在祖国的未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期间也是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把英语的语言技能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有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视界,通过深入解读其价值、功能、作用、意义,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论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三进”工作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赋予大学英语教学素质培养的新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途径。
一、新时代“三进”工作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是一项长期系统的铸魂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更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形成协同推进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渠道主要是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老师的系统讲解宣传,旨在让大学生深刻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形式单一,重视理论灌输。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大学辅导员,通过一定形式的宣讲或参加一定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根据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的协同理论,要想1+1>2,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一起,协同运作,达到1+1>2的效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打破了学科壁垒,积聚各方力量,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深入人心,潜移默化中影响高校师生,达到育人目的。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完全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要形成“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进而形成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能力的“大思政”格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也应该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形成“大思政”格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以文化人,有利于师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繁荣兴盛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的内涵意义,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全校性基础课程和一门必修通识课程,具有涉及面广,课程周期长的特点,是思政内容隐性融入语言教学的绝佳阵地,其优势是政治专业课无可匹敌的。同时,大学英语是以众多国外原版教材为依托,更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价值。要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学科,还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在了解多元世界的同时,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要求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建设进行深度结合,促进新时代“三进”工作与各学科的协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校选择科学合理的传承模式,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发展的年轻人才,有助于消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的民族,不仅不能发展起来,而且还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教育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其导向、凝聚、教育与熏陶作用,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是一项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建设,首先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能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课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基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入脑入心。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了特定区域内优秀的文明发展成果。地方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丰富高校的地区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有利于消除大学生中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给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英语教学涉及的学生面广,如何融合好大学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是提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还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有责任有义务宣传中国文化。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授课教材内容很多来自英文原版资料,传递着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既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去其糟泊取其精华,更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努力做到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以文化人。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和思想脉搏,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为大学生做人成才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进行阐述,生发文化情感。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大思政课堂的有效路径可以通过制定调查方案,以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结合新时代“三进“工作,探索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途径。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案例
为了更有效地阐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做到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协调性统一、融会贯通,提升教学质量,在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笔者选取了《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思政智慧版)2》中的Unit2Reading&InteractingWWIILoveLettersTellingofRomanceandTragedy和《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思政智慧版)4》中的Unit2Reading&InteractingHutongKarma作为案例展示,明确教学思路,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的三位一体。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思政智慧版)2》中的Unit2Reading&InteractingWWIILoveLettersTellingofRomanceandTragedy
教学目标:
1从语境和语言两方面对文本有透彻的理解。
2掌握讲述爱情故事的有用语言,并知道如何在语境中恰当地使用关键词和表达。
3熟悉非正式信件的写法。
4能够讲述一些真爱的内涵和幸福婚姻的秘诀。
5能够结合林觉民和夏明翰的家书,理解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课前铺垫
本课主要涉及的是真爱的故事,在课前通过QQ群通知学生搜索一些关于钱钟书和杨绛爱情故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Canyousayafewwordsaboutthiscouple?
2Howdidtheirromancebegin?
3Whatchallengesdidthiscouplecomeacrossintheirrelations?
把完成成果打卡到钉钉上。通过这一铺垫,让学生能够猜测到文章的主题。
课堂导入及课文讲解
课堂导入利用以下两个问题:
1Haveyoueverlovedsomeone?Describeyourfeelings.
2Whatdoyouthinkisthesecretforahappymarriage?Whatcanacoupledotoincreasetheirloveovertheyears?
课堂讲解
1介绍本文的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诺曼底登陆日前不久,一名在英国的美国陆军军人和他在美国的妻子书信往来的故事。
2在继续阅读信件之前,帮助学生收集信件作者及其女儿的信息:让学生从四个介绍性段落中挑选出作者及其女儿们的姓名、身份和地点。
3引导学生探索文本,找到每封信的主要信息,并要求他们完成文本中的表格,并完成挖掘细节中的任务。
4请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讲述弗兰克的故事。
小组讨论
讲解完课文后,以学生为中心,分小组讨论关于真爱的话题。Canmiles/distancetrulyseparatetwohearts?Doyouagreethatmilescan'tseparatetwoheartsthatreallycare?Andexplainyouridea?
情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
结合文章讲解书信格式,通过书信中的文字,让学生体会家书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爱意与温情。然后结合中国历史中革命烈士的家书,让学生感悟到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的深沉和浓烈,接着升华主题,感受情书中的家国天下,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体会到中国精神,家国大爱。融合书信格式讲解与林觉民、夏明翰的爱国英雄故事相融合,增进了爱国主义深层次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虽然说是儿女情长,但英雄气短,在那个曾经战火纷飞,动荡不安,水深火热的年代,或许我们更期盼一份真挚纯真的爱。但是面对家仇国恨,多少有志男儿,毅然放弃了心中的那份美好,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大爱。舍小家,为大家,没有国,哪有家。虽然他们深知,这一别,或许会成永别。
书信翻译
了解林觉民的《与妻书》,翻译夏明翰的家书,体会他们对妻子,对国家浓浓的爱意。从家书中,了解家国情怀,这不仅仅是一份情怀,更多是体现在报效祖国,自强不息,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发展舍小家为大家。
“亲爱的夫人钧:
同志们曾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巾帼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气,誓将真理传人寰!”
DearJun:
Comradesoncesaidthatonlythefamilyisgoodintheworld.OnlytodaydoIrealizethatyouareavirtuouswoman.Inmylife,Ihavenosorrow,notearsandnoselfishthoughts.Youmustnotbemournfulandintears.Lookingatthisworld,thereareonlyafewcoupleswhocangrowoldtogetherforahundredyears.Sheddingone'sheadandspillingblood,Minghanhaslongregardeditasnothing.Therewillbeadaywheneveryonegetswhattheyneed.Therevolutionarycausewillbepassedo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Keeptheredpearlasatokenofremembrance.RedCloudisaloneandsuffering.Ihopeyouwilltakecareofhim.Keepuptherevolutionarycauseandinheritmywill.Sweartopassonthetruthtotheworld.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思政智慧版)4》中的Unit2Reading&InteractingHutongKarma
在讲到HutongKarma这篇文章时,课前应该让学生对北京胡同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并在课上做一个简单的英文介绍,导入课文HutongKarma。课堂上除了对重点单词,短语,语法点进行详细讲解以外,需对文中重要的句子和难句进行结构分析和翻译,同时结合课文整体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类型和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胡同是最具有北京味地方之一,那里的文化、建筑、一草一木,都吸引着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应该被世代传承,结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提升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大学生在学好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够把中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输入到世界各地。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除了要发挥高校政治专业课的主渠道作用,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各学科协同推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功能的视角出发,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三进”工作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仅仅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多元理论,还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曹淑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原则、内容与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20(03):15-17
[2]褚远辉.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3(01):96-104
[3]洪晓楠,张存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述评[J].理论研究动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3):154-159
[4]黄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向.[J]安康学院学报2022(10):1-6
[5]刘小华.“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析[J].黑龙江高校研究.2020(12):118-121
[6]王理.夹江年画融入英语教育的路径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5):33-34+36
[7]王建国.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3-8
[8]王守仁,何宁.立足新时代,开拓中国特色高校外语教育的广阔前景[J].外语电化教学.2022(08):3-6+109
[9]吴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4):108-110
[10]周良发,潘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协同机制探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8):138-143
作者简介:王茂娟(1976-),女, 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乐山师范学院高校省级课程思政教研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高校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23年一般课题(课题编号:SJZX232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