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

陈磊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199期
常州市溧阳市竹箦中学 213300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复习课面临着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兴趣的双重挑战。本文探讨了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对初中化学复习课现状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了实践验证。结果表明,这些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为初中化学复习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课;真实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一、引言

初中化学复习课是巩固学生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初中化学复习课存在一些问题,如复习方式陈旧、手段落后、学生兴趣不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二、初中化学复习课现状分析

(一)认识误区

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陷入了认知偏差,过度聚焦于考试评价体系的单一维度,而忽视了日常单元复习的重要性。这种短视的教学观念导致学生在面对总复习时,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知识积累而感到力不从心。此外,教育公平性原则在实践层面被曲解,一些教师过分关注中差生群体的分数提升,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潜力的挖掘。这种“一刀切”的教学策略不仅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也违背了教育应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

(二)复习方式陈旧

复习方式的陈旧性体现在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罗列知识点的方法,未能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有效整合与创新。这种“填鸭式”的复习方式忽视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学习体验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该方式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从而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手段落后

教学手段的滞后性体现在部分教师仍依赖“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资源等,来丰富教学手段,拓宽师生互动的渠道。这种单一的教学媒介不仅限制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深度,也减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复习课上,信息量的不足和互动性的缺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影响了复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化学教育中,尤其是复习阶段,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深入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酸碱盐这一重要知识模块的复习中。情境教学法强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动力。

以酸碱盐复习为例,教师尝试将“小明的星期天”这一生活场景融入教学过程,以此为主线,将酸碱盐的知识点巧妙地嵌入到小明的日常生活中。首先,从小明的早晨生活开始,引入酸碱盐的概念。小明早晨刷牙时使用的牙膏,其成分中可能含有氟化物,这是一种弱酸盐,通过这一生活细节,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酸与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牙膏中需要添加氟化物,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酸碱盐性质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接着,教师将情境拓展到小明的厨房。在做饭过程中,小苏打(碳酸氢钠)和醋(醋酸)是常见的食材或调料。通过讲解小苏打与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以及这一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烘焙、发酵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反应在实验室制备气体中的应用,如二氧化碳的制备,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午餐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小明食用的蔬菜、水果等食材,讲解它们的酸碱性质,以及酸碱性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将酸碱知识与营养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加深对酸碱性质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情境拓展到小明的户外活动,如园艺、植树等。在园艺过程中,土壤的酸碱度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讲解如何测定土壤的酸碱度,以及如何根据植物的酸碱喜好调整土壤条件,教师可以将酸碱盐知识与生物学、环境科学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小明的星期天”这一主线中,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与酸碱盐相关的趣味实验,如酸碱指示剂的制备、酸碱中和反应的颜色变化等。这些实验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酸碱盐性质的理解。通过创设这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认知矛盾”,诱发思考

在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中,利用“认知矛盾”是一种高效且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旨在通过展示与学生既有知识体系或日常经验相悖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诱导其进行深度思考与主动学习。这一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打破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固有认知框架,还能促进其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以“滴水生火”实验为例,该实验巧妙地利用了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通过特定条件下水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金属钠或钾)的反应,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现象——水非但没有熄灭火焰,反而助长了火势。这一实验现象与学生普遍持有的“水能灭火”的常识性认知形成了鲜明对比,构成了一个强烈的“认知矛盾”。在此情境下,学生的原有认知体系受到挑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动机,渴望揭开这一“悖论”背后的科学真相。

在实验展示之前,教师可通过引导性提问,如“你们认为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助燃而非灭火?”或“有哪些物质能与水发生反应并释放能量?”等,激发学生的前概念思考,为后续的“认知冲突”埋下伏笔。随后,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应细致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暂停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和假设。例如,学生可能会疑惑:“为何水滴接触到金属钠后会迅速燃烧起来?”或“这种反应产生的热量是如何足以点燃周围空气的?”这些问题正是学生认知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构建新认知的起点。

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如解释金属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氢氧化钠以及大量热量,以及这些产物如何共同作用于火焰的形成与维持。通过逐步揭示反应机理,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滴水生火”现象的科学依据,还能在认知冲突与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此外,利用“认知矛盾”策略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包括鼓励学生质疑实验现象,提出不同的解释或假设,并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验证或修正自己的理解。例如,在“滴水生火”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是否所有金属都能与水发生类似的反应?”“如果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金属种类等),实验结果会如何变化?”这些问题促使学生跳出实验本身,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化学现象,培养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结合故事演绎,强化知识

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长期记忆,采用结合故事演绎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寻找一个能够全面涵盖并深刻体现某单元知识所有生长点的生活事例,以此作为整节课的叙事主线,通过这一主线,教师可以从不同维度和角度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在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中,自然而然地联系、巩固乃至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构建“小明的一天”这一故事框架时,需精心挑选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的生活场景,确保这些场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全面覆盖目标单元的核心概念、原理及实验技能。例如,在复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时,可以设计小明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早餐时加热牛奶(涉及热化学反应)、午餐后饮用碳酸饮料(探讨气体溶解与释放的化学反应)、下午进行户外活动时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理解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晚上使用手电筒(探索电池中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等。这些场景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巧妙地融入了化学反应类型、能量守恒定律、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等关键知识点。

在故事的每个阶段,教师应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化学原理。例如,在早餐加热牛奶的场景中,可以提问:“为什么牛奶加热后会从液态变为气态?这一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回顾并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热能如何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能量的转换。在午餐后饮用碳酸饮料的环节,通过提问“为什么打开瓶盖后会有气泡冒出?”引导学生探讨气体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以及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平衡原理。这些问题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深入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结合故事演绎的教学策略还强调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小明的一天”故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模拟或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或实际操作中体验化学知识的应用。例如,在探讨光合作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易的光合作用实验,通过测量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释放氧气的量,直观感受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机制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设计探究任务,提升能力

在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中,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探究任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一策略不仅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在于通过任务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具体而言,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任务,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其认知结构。

以“家庭清洁剂成分分析及其酸碱性质探究”为例,该任务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清洁剂(如洗涤剂、洁厕剂、玻璃清洁剂等),首先通过观察和阅读产品说明书,初步了解其主要成分及用途。随后,学生需利用已学的酸碱理论知识,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检测这些清洁剂的酸碱性质。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pH试纸或pH计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迫使学生思考如何根据清洁剂的主要成分(如表面活性剂、酸性或碱性物质等)预测其可能的酸碱性质,并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撰写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清洁剂的基本信息、成分分析、酸碱性质检测结果、可能的化学反应解释以及对环境或个人健康的影响评估。撰写报告的过程不仅是对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更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全面回顾与应用,它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及结论,同时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审视并评价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基于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如何批判性地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从而培养其成为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

此外,该探究任务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团队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资料收集,有的负责实验操作,有的负责数据分析,最后共同撰写报告。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这对于他们未来在学术或职业生涯中的成功至关重要。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认知矛盾”、结合故事演绎和设计探究任务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未来,教师应深入研究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和优化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楚瑶.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复习课大单元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

[2]李俊.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设计——以沪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例[J].初中生世界,2024,(04):63-66.

[3]张静.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酸碱盐主题式复习课——以“碱性电池中的化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3,(17):74-79+84.

[4]尹士赟.基于生活情景创设探究实验的复习课——以《金属的性质》复习课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2):128-13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